田畴——幽州名士和他的世外桃源(下)

吕尘玄 2024-07-18 16:32:37

本文继续介绍东汉末年的幽州名士田畴。

三、为安天下行民族大义

田畴的理想社会大概维持了十三年左右的时间。

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为了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北征乌桓。由于田畴声名远播又熟悉当地情况,曹操事先便派人征召田畴。田畴立刻收拾行装赶赴曹营,并被曹操任命为司空户曹椽。在经过一番交流之后,曹操对田畴更加欣赏,“即举茂才,拜为令”。但是田畴推辞不就,跟随军队驻扎在无终。

当曹军因气候及道路的影响,行军困难时,田畴向曹操提出了改变行军路线的建议: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之首可不战而禽也。

田畴说:“这条道路在夏季常常积水,浅处不能通行车马,深处又载不动船只,形成这种灾难已经很久了。原先的北平郡治在平岗县,从卢龙塞直通柳城;从汉光武帝建武年间以来,破败断绝近二百年了,但还有隐蔽的小路可以找到。现在贼方将领大队军马正在通向无终的路上,不能前进,正在后退,松懈没有准备。如果我们率军悄悄返回,从卢龙口越过白檀的险要,从空旷地区走出,路又近又好走,乘其不备去攻打,蹋顿的首领就可以不用战斗而俘获了。”

这个建议马上得到了曹操的采纳并立刻实施,也正是因为田畴的这个正确的意见,曹操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北征乌桓的胜利,完成了统一中国北方的事业,从而结束了中原地区长期混战的局面。

此一战,河北袁氏尽灭。当辽东公孙氏送来袁尚的首级,曹操下令:“三军有谁敢为袁尚而哭的,斩首。”田畴因为曾被袁尚所征召,感念袁氏,就前往吊唁祭奠。曹操也没有追究。

田畴在这场战争中立下了大功,所以后来曹操论功行赏,决定封田畴为亭侯,邑五百户。但是田畴认为自己当初为了主君死难,率领众人逃遁,报仇的志向还没有实现,反而靠它获取利禄,这不是自己本来的意思,固让不受,曹操也只能作罢。

田畴为何走出自己建立的世外桃源,心甘情愿帮助曹操呢?这是因为在尝试自己的理想的过程中,思想发生了变化。

一是在《三国志·邢题传》中记载了一段对话:题谓畴曰:“黄巾起来二十余年,海内鼎沸,百姓流离。今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请以身先。”遂装还乡里。田畴曰:“邢顺,民之先觉也。”

由此不难发现:当年还在尝试自己理想的时候,田畴就已经对曹操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评价很高,这也是后来田畴帮助曹操的原因之一。

二是《三国志·田畴传》中的记载。当得到曹操的邀请时,田畴显得毫不犹豫这种现象来进行初步的分析。当时有其门客问他:“昔袁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袁绍请了你五次,你都不去,怎么曹操的使者一来,你就迫不及待要走呢?田畴的回答很简单:“此非君所识也。”

这是田畴内心思想上的一次转变。乌桓入侵已有百年,这种矛盾使得田畴暂时放弃了自己继续完成实现理想社会的探索,加入到民族战争的行列之中。曹操北征乌桓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灭袁氏的残余势力,而田畴的加入,则完全是为了民族大义。《三国志·田畴传》记载:“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在民族大义面前,田畴显示出一个读书人的民族气节。

田畴在这个时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建立一个“世外桃源”,仅仅能保全自己宗族和幽州部分百姓的安全,但是根本不能改变后汉末年天下大乱的局面。所以,田畴不但加入了曹操的阵营,还把自己的家属和同族三百余人全部迁居到邺城,看来是把希望寄托到曹操的身上了。

四、志义不立而终不为官

田畴加入曹操阵营后,跟随曹操参加了南征刘表的荆州之战和赤壁之战。战后曹操回忆起当年田畴在自己北征乌桓之战中的功勋,后悔当初答应了田畴的固让不受,所以又再次将以前赐封给田畴的爵位授予田畴。

田畴依然是“上疏陈诚,以死自誓”,坚决不受,以至于曹操“欲引拜之,至于数四,终不受”。后来,曹操很不高兴,派素与田畴友善的亲信夏侯惇前往劝说。夏侯惇抚摸着田畴的后背说:“田君,主上的心意这么诚恳周到,你连这都不能顾及吗?”

田畴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畴,负义逃窜之人耳,蒙恩全活,为幸多矣。岂可卖卢龙之塞,以易赏禄哉?纵国私畴,畴独不愧於心乎?将军雅知畴者,犹复如此,若必不得已,请原效死刎首于前。田畴回答说:“田畴,不过是个背负信义逃窜的人,蒙受恩惠得以全活,实在是太幸运了。怎可以卖卢龙要塞来换取利禄赏赐呢?即使整个国家独加恩宠给我田畴,田畴难道就不问心有愧吗?将军素来是知道田畴的,还要这样做,如果一定不得已的话,我希望就在这里自刎,献出我的生命。”话没说完,就痛哭流涕。

夏侯惇后来把田畴的话转给了曹操,曹操长叹一声,知道无法强求田畴,最后给了田畴一个议郎的虚衔。田畴终于得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一直生活到四十六岁病故,田畴的儿子也死得较早,魏文帝曹丕即位后,敬重田畴的德行信义,赐给田畴的侄孙子田续爵位为关内侯,作为对田畴后代的尊奉。

如何看待田畴不愿为官呢?

这个疑问在当时就引起了一番争论。有官员针对此事弹劾田畴,说田畴是想成全自己的小节而违背国家赏罚的标准。对此曹操也犹豫了很久,让太子曹丕和大臣们进行讨论。曹丕认为田畴此举与子文辞禄、申胥逃赏一样,都不应该强夺本人的志愿而要宽容其节义,尚书令荀彧、司隶校尉钟繇都非常赞同曹丕的看法。

其实田畴不愿为官的理由很简单:田畴认为自己没有能够亲手为故主刘虞报仇,违背节义之气,属于“志义不立、负义逃窜”之士,不应该得到朝廷的封赏。和田畴有同样遭遇的还有邢顺,邢顺也是因为老上级去世辞官而遭到弹劾。当时曹操的态度是:“顺笃于旧君,有一致之节”,最后并没有追究。

这里我们不去深究田畴不愿为官的具体原因,但至少可以从中得出一个结论:田畴没有利用自己的功劳替自己捞好处,言行一致;也不会利用自己的节气换取政治资本,表里如一,如此作为不知道让多少当时名士汗颜。

陈寿在《三国志·田畴传》中对田畴的评价是:“田畴抗节,王修忠贞,足以矫俗”,对田畴持守大节也是非常的赞赏。

田畴避世不消极,为人不虚伪,处世求心安,不愧为一代名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勇于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为抵御外族的入侵,放弃“世外桃源”,投入到民族战争的洪流之中并取得胜利;重诺言三年坎坷;守节气不趋炎附势;立大功不求高官厚禄。

如此风范世间几人可及?

0 阅读:1

吕尘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