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中国历史上蝗虫成灾、遗祸千年,是从什么时候被控制的?前243年7月29日:秦国发生蝗灾,天下大疫。
萨沙小时候看《黑猫警长》,第一次体会到蝗灾的恐怖。
当时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小小的蝗虫也会造成灾难,还同旱灾、洪灾齐名的我国三大自然灾害呢?
后来萨沙才知道,一两只蝗虫不算灾害,数量多了就不一样。
蝗灾通常是在大旱后,蝗虫无法得到足够的口粮,逐步聚集到少量的绿地中。
等到蝗虫聚集到一定密度,血清素(也叫群聚信息素)会引发蝗虫由独居绿色转群居褐色,集体行动寻求新的食物来源,最终形成蝗灾。
群聚信息素是一种释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通过蝗虫的体表和粪便释放出来。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群聚信息素类似于女人的诱惑性香水,会让闻到的男人不自觉的靠拢。
随着蝗虫的聚集,群聚信息素会越来越浓烈,最终形成一个共同活动的巨大群体。
为什么古人难以对付蝗灾?
主要是蝗虫的密度太高。
严重的蝗灾可以达到每平方米有5000只蝗虫,如果都聚拢在地面上就有2分米厚度。
除了密度大以外,蝗虫会飞行,经常不断迁移,大大增加了灭蝗难度。
在古代,用任何一种灭蝗方法,都难以短时间内杀死这么多蝗虫。
而蝗虫的繁殖力惊人,母蝗虫每年产卵2次,每次都有上百颗。换句话说,一只母蝗虫可以生育高达200多只幼虫。
蝗灾的危害有多大?
每平方公里的蝗群1天能吃掉3.5万人的口粮,沿途1190万人的粮食供应受到直接威胁。
很多人不知道,中国古代是蝗灾最多的国家。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一次,元代为1.6年一次,明、清两代均为2.8年一次,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彭邦炯《商人卜螽说》一文认为,中国蝗灾史可追溯到商代。
科学家认为,我国2000多年内,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大规模的蝗灾就有800多次。
蝗灾的危害极大,导致大量人民死亡。
公元354年关中大面积蝗灾,蝗虫过处,“食百草无遗,牛马相啖毛,猛兽及狼食人,行路断绝”。
886年的唐末荆、襄两州蝗灾,“米斗钱三千,人相食”,同年淮南蝗灾,成群蝗虫突袭扬州府城“竹树幢节,一夕如剪,幡帙画像,皆啮去其首,扑不能止。”
942年的大蝗灾,仅河南饿死者就达2.6万户之多。
这是古代,那么近代呢?
1944年太行山区发生蝗灾:仅被吃坏的麦苗、秋庄稼即有1.5万公顷,其中完全被蝗虫吃光的则达到1.2万公顷,很多人民饿死。
我国黄海河流域、黄河中游和淮河流域,共有十多个省蝗灾频发。
其中又以山东、河北、河南为最多,江苏、安徽、湖北也很多,甚至连北方的内蒙古和西部的陕西省都难以幸免。
宋朝以后,对蝗灾有了较科学化的认知,总结一些灭蝗的方法,如:鸣金驱赶法、捕击法、火烧法、沟坎深埋法、掘种法、以及趁清晨蝗翅露湿难飞用器具抄掠法等。新疆等地以养鸭、鸡等方式消灭蝗虫。然而,蝗灾始终无法断绝。
清代最后一次大蝗灾是在宣统时期,也就是清朝最后几年。
《太仓州志》卷二十六载“夏,蝗自北来,既而入海,灾亦不甚。”
进入民国以后,中国仍然有不少蝗灾。
据有记载的资料统计,1912到1949 年间,发生蝗灾的有2100余县次,平均每年约57 县次发生蝗灾。
新中国建立以后,蝗灾仍然不断。
1951 年夏、秋全国发生蝗灾的面积达1300 多万亩。
1952 年,河北、平原、山东、安徽、河南、广西、湖北、湖南、福建、辽东、山西、陕西、青海、新疆、绥远、四川、甘肃、察哈尔、江苏19 个省、75 个专区、594 个县(市)以及1 个盐区和1 个盟旗发生蝗灾,面积达3779万余亩。
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于蝗灾都有一种本能的恐惧。
1944年,太行山区暴发了一场巨大的蝗灾,一位亲历者如此记述了当时的骇人一幕:“飞蝗来时,是十分怕人的场面,飞时好像云彩一样,遮天盖日,而且能够飞半天不落地。一落就是几座山,几道沟,使人看不见地皮,严重的地方有一、二尺厚。落在树上,能把树枝压弯,甚至于压折。一棵谷子上能落十七、八个。有时候,本来一块地上的谷子长得齐齐楚楚的,但飞蝗一落,全地谷子立刻都被压倒,变了模样,平漠漠的,好像暴风吹倒了的一样。苇子那么粗,那么密,但飞蝗一落,也照样被压倒,一棵苇子上能落八九十个。
沙河孔庄几十个村,飞蝗冲进了村里,老百姓吃饭时,旁边要有一个人站岗赶飞蝗,否则就要飞到锅里,有时从炕上向院里赶,从院里向街上赶。开头对飞蝗警觉性不高的时候,一个人站在一个地方不动,两手在身上摸,摸了一把,马上又飞来一身,足足供给两只手一直摸。要是在蝗虫里踏一脚,鞋底上立刻踏成一窝蝗泥,走时还则则作声,好像在雨后的稀泥里踏过一样。”
2000年后,一份资料这么写:蝗虫的习性是傍晚时分上草进食,一整夜都在吃东西,白天太阳出来就在草根和地面活动,因此最恐怖的情形往往发生在早晨。常常可以看到成千上万只蝗虫抱成一个直径几十厘米的大团,放眼望去,数不清的蝗虫团在地上滚动,令人生畏。太阳出来前,很多芦苇看上去都像果实累累的高粱,那是蝗虫一只压一只地附在上面,芦苇被压弯了腰,甚至被成片地压倒。蝗虫一下草,原来趴过的芦苇就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杆。中午时分,大部分蝗虫正在地面活动,但河边还是有不少芦苇被压向水面,河里也有不少蝗虫在争先恐后地泅水,整个路面上覆盖着几厘米厚的蝗虫,像一条蠢蠢欲动的河流。
从1951年开始,政府组织民众进行系统的消灭蝗灾的行为。1951 年,河北省117 个县动员了2000万个人工对付蝗灾。
除了动用大量人力以外,灭蝗技术也有所提高。
想要根除蝗灾有一个基本指标,就是必须将蝗虫群消灭超过95%,尽量控制到每平方米少于2只。
如果达不了这种标准,即便可以暂时消灭今年的蝗灾,来年同样会有较大蝗灾出现。
目前对付蝗灾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飞机灭蝗。
早在1951年6 月,解放军空军出动4 架飞机到皖北执行灭蝗任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飞机灭蝗。
飞机在安徽省泗洪县飞蝗密集、人工难以捕打的深草苇地带,每日早晚连续出动喷射“六六六”杀虫粉,喷射面积达9500 余亩。
喷射药粉后,飞蝗与四五龄蝗虫的死亡及中毒率达70% 以上。经过群众努力捕打和飞机协助扑杀,分布在全县30 余万亩的蝗虫至23日已基本被扑灭。
1951 年春夏之交,河北省黄骅县发生了60 余年来最严重的一次蝗灾,中央人民政府于6 月23 日派4 架飞机前往协助灭蝗,该县23 万亩的蝗灾至6月26 日即大体被消灭。
灭蝗的飞机主要是苏制波2型教练机和国产运5运输机。
早期都是使用波2型教练机,它可以飞到超低空的5到7米,只能装100多公斤灭蝗药,逐步被淘汰了。
即便如此,《一九五一年飞机治蝗的成绩与经验》中记录,一架苏制波2型教练机1天可以完成3.3万至5万人的捕杀蝗虫工作量,而且使用飞机治蝗的花费仅是采用人力捕杀花费的5.5%。
运5就是苏联40年代设计的安2运输机,是一种单螺旋桨双翼飞机。运5作为运输机来说早已过时,作为灭蝗飞机则完全合格。
它可以携带1吨的灭蝗药,还可以飞行800多公里。最重要的是,运5的速度很慢,巡航速度仅有每小时160公里,还可以超低空飞行,非常适合喷射灭蝗蝗灾。
波2飞机一般每次装灭蝗药150到175公斤,可以在约180秒喷完,每次喷药灭蝗270亩,每日可以灭蝗11000亩。
而一架运五飞机每次可以装灭蝗药约1吨,每次喷药灭蝗6000亩,每日可以灭蝗5万亩以上。
至于灭蝗药,主要是“六六六”杀虫粉。六六六主要成分是六氯环己烷,是通过在光照下将氯气通入纯苯中而制成的,是那个时代中国最常用的杀虫剂。
它的杀虫能力强,化学稳定性非常高,能够杀死一些人们之前对之束手无策的害虫。
对付蝗虫,六六六的杀灭率超过百分之九十。
比如1951年8月4日至9日,华北空军在安次喷洒“六六六”粉2.44 万亩,喷药后1~2个小时内蝗虫死亡率达到50%~60%,2~4个小时内蝗虫死亡率达到90%。1956年5月26至27日,江苏省使用飞机喷粉2.28万亩,喷粉蝗区内12 小时蝗虫杀伤率达100%。1963年初夏,黄河滩地飞蝗严重,民航河南省局两架运五共飞行155架次,喷药31万斤,防治面积13万亩,平均灭杀效果达98%以上。
不过,后来发现六氯环己烷的氢解半衰期为 26 年,水解半衰期为 64 年,会造成持续的环境污染。在那段时间,乡下曾经出现过多年寂静的春天,所有虫类无论好坏都被杀掉了。
无奈之下,政府禁用了六六六。
六六六禁用已经超过30年,目前在中国很多乡下仍然可以检测出这些成分。
写到这里,萨沙想到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我肚子里的“六六粉”》,摘录一段给大家看看:有一年的春天,就在开镰收割前的十几天,突然发生了大面积的虫害。根据以往喷洒农药的经验,眼下最快最有效的办法,是喷撒农药“六六六”,村民俗称“六六粉”。可是因为喷撒这种农药实在太呛人,谁也不愿意干这种活。没人干,我来干。村民喷撒农药没有防护服,我比他们好一些,多有两样防护用具,一样是常见的白色棉纱口罩,另一样是我鼻梁上戴着的近视眼镜。
喷撒“六六粉”的喷粉器,是一个圆柱形的铁桶,它的一端有个摇柄,可以带动喷粉器里面的风扇,把药粉从喷管里吹出去。喷管是“丫”字形,前端伸出两个喷口。喷粉器里面装满了“六六粉”,有三十来斤重。我背起了喷粉器,戴上了斗笠和口罩,用力转动着摇柄,“六六粉”从喷口射出去,弥漫开来。我整个人立刻笼罩在了淡黄色的烟雾中,鼻子里嗅到一股辛辣的味道,很呛人。工作不到十分钟,我身上已然是薄薄一层淡黄色的毒粉。半个小时以后,我戴的口罩开始变成黄色。再过一会儿,手臂上渐渐渗出了细密的凉凉的水珠,这可能是像腌咸肉一样,“六六粉”把我肌肉里的水分给腌出来了。
用喷粉器来喷撒“六六粉”,努力工作一天,可以喷撒四十到五十亩田,比用喷雾器来喷洒液体农药的速度要快四到五倍。下乡以前,我在报纸上看到,“六六粉”是科学家反复试验了666次才获得成功的农药,太不容易了。十年以后回到上海,报纸又告诉我们说,科学家发明的“六六粉”是剧毒农药,会污染环境,对人和牲畜有害,已经禁止使用了。
几十年过去了,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上网搜索“六六粉”的资料,这才发现它的毒性非常大,令我目瞪口呆:研究证明六六六具有很高的致癌性。
有趣的是,为了灭蝗,中国甚至还修建了专门的灭蝗机场。
1959年春,泗洪、泗阳、洪泽、宿迁、金湖五个县修建了治蝗专用机场。
2000年后,中国又新建了几个灭蝗专用机场。
到了60年代,中国就没有出现大面积的蝗灾现象。
资料上这么写:在没有使用飞机治蝗前,河南省1951年和1952年分别动员982万人和669万人捕杀蝗虫,因为蝗灾一般发生在农忙时节,为此甚至影响了粮食生产。著名昆虫学家邱式邦回忆:“我们面对的最大问题却是,国家一年花在治蝗虫上面的劳动力是不得了的,仅1951年,全国花在治蝗上的劳动日就多达一亿零九千个,治蝗影响了麦收、夏种……”运五的大量生产使飞机灭蝗普及化,扩大效果同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可以说从根本上扭转了治蝗的局势。
1962年,河南省专业飞行队扩编为中国民用航空第二十八飞行大队,全队有运五飞机18架,空勤人员55人。根据河南省局的灭蝗数据,1964年后蝗灾彻底消失。苏联专家所提到的“连续使用飞机治蝗,5年就可以控制蝗灾。”这一结论在河南也得到了彻底的应验。
运五飞机产量100架的时候,蝗灾在我国已经可以有效控制,产量到200架的时候蝗灾就基本消失了。
1977 年,10 月24 日,《人民日报》报道称:“危害我国数千年的东亚飞蝗之灾,如今已被我国人民和科学工作者控制住了。我国已经连续十多年没有发生过蝗害。
另外,蝗灾的蝗虫是不能吃的:群居型蝗虫会大量释放挥发性化合物苯乙腈,而散居型蝗虫几乎不合成苯乙腈,并且群居蝗虫在遭到攻击时会立即将苯乙腈转化为剧毒化合物氢氰酸。当蝗虫大量聚集时,其天敌不喜欢吃蝗虫,原因便在于此。这时的蝗虫,不仅动物不能吃,人也无法食用。
我们平时吃的蝗虫,是人工养殖的蝗虫,因为不存在大面积聚集,不会释放毒素。
失败。。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所以鸭群灭蝗是假新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