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由于国家内循环搞起来,不少大企业内迁,中西部人口“孔雀东南飞”现象大减。包括厦门在内的东南沿海城市吸引人口,更多需要在本省存量中切蛋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两年黑厦门的人群中,本省一两个城市跳得最高,总想通过踩低别人抬高自己来吸引居民和游客。其他省份很少见到这么内讧的,福建有些人把“爱批才会赢”演绎到极致(几个兄弟州说话了——到底说谁?)。
有一说一,厦门近几年一些政策确实有问题,对底层人群很不友好,容易遭人诟病。加上厦门房价大起大落,起的时候很多人搭不上车,落的时候很多人被甩下车,不少中产家庭勤勤恳恳艰苦奋斗积极进取,好容易挣到一个栖身之所,结果小半辈子财富化为乌有,还不如在老家躺平。
考虑到内卷越来越遭唾弃,城市高强度生活令很多人反感。要吸引省内人口,给得起钱才是硬道理。换句话说,厦门的收入如果没有远超省内其他小城市,是很难吸引大量人口的。
今年春节在省内乡下,学爸深切感受到厦门吸引人的另一大优势。话说节日期间,孩子们除了吃喝玩乐,每天也有不开心的时候——苦哈哈做寒假作业。厦门回去的孩子,哪怕再不愿意,也会定期学习。而亲戚有些在当地学习的孩子,寒假完全放纵,每天到12点都不起床,躺在床上玩手机,父母叫都不应,更不要提做作业了。一位也挺关注孩子学习的母亲介绍,孩子三年级了,功课经常不及格;想跟老师沟通,可班主任只盯成绩好的孩子,对自己爱理不理,10条微信偶尔回一两条。给孩子补课,也没什么效果。母亲急得求神拜佛抽签,问孩子什么时候能开窍,被告知说“慢慢来”,枉将她急煞也么哥。
学爸突然想到,尽管这几年不婚不育的观念盛行,但中国人传宗接代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在很多人看来,教育好孩子是人生最重要的使命。尽管近几年教育部门在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但从全国趋势来说,乡村学校撤并,优质教育集中到城市,是无可避免的。而厦门作为福建教育高地,培优辅差能力全省首屈一指,既有一双外这类头部培优学校,也有同安一中蔡塘学校等低进高出的强校。从后代考虑,将孩子送去厦门,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是厦门吸引人的最大资本。
来源网络
很多人印象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少人能上大学,大家不是照样过吗?而且即便考大学,也不像现在把娃逼得无路可逃。对此,学爸的看法是:以前的学习,更多是野路子突围,有点像村BA,多数人嘻嘻哈哈,少数人可以凭借天赋和努力,进北大考清华;而现在的学习,更强调集团作战,教育已经越来越专业化系统化,有点像NBA,不仅研究具体的战术打法,队员们的营养保障、肌肉强化、减少受伤之类,都有理论和实践结合。在集团军碾压下,教育强市可以垄断优质高校名额,而县级学校会慢慢与清北甚至985绝缘。春节孩子们的表现,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不同的教育模式,造就不同的孩子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