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亮就要增加功率,增加功率就费电。
我算了算我家的灯,平均每盏灯80W,全屋10盏灯。平均每盏灯每天开8小时(采光不好,客厅白天也要开灯),一个月下来需要将近200度电。
刚刚“自我检讨”了一下,主要问题就出在灯的款式上——有些款式容易影响灯光亮度,不够亮就要买大功率的灯,大功率就要多费电。10种容易踩坑的灯,我家就有6个。
01.水晶灯
光线穿过水晶装饰物,投射在墙面上就会一片光斑。亮度自然也不会太大,我家装的就是这种灯,总觉得太暗,一直在升级里面的灯泡。原本是8个4W的灯泡,现在被我改成了8个9W的灯泡,总功率提高了40W,依然觉得很暗。
.02玻璃灯罩
有些灯的灯泡外面会罩着一个灯罩,有的灯罩底部是空的,这种没问题:上面的灯罩能帮助聚拢光线。但有的灯罩完全把灯泡包裹住了,这就会影响光线的传播。而且玻璃的质量越差、玻璃表面花纹越多(磨砂),灯就会显得越暗。
.03仰口灯
装灯泡的东西,叫“灯口”。正常灯口应该是朝下的,但有些灯口却是朝上。灯泡里面一端大一端小,光线更容易从大的那一端射向小的那一端。现在灯泡反着装,光线会率先射向天花板,经过天花板的反射,才能照亮房间,势必会产生亮度的损失。
.04平口灯
和仰口灯类似,有些灯口是平的。这种灯要比仰口灯好一点,但还是不如直接朝下更亮。而且平口灯往往搭配玻璃灯罩,这导致灯光亮度进一步降低。听我一句劝:如果你选的是吊灯,请让灯泡老老实实朝下。
.05小尺寸灯
灯具尺寸不够,产生的直接问题就是“亮度不均匀”。但为了让角落里尽量亮一点,我们还是不得不提高灯具功率。最终的效果就是:灯下刺眼,角落有阴影。灯具面积建议不低于房间面积的1/10,必要的时候可以同时使用多盏小尺寸灯(无主灯照明就是这样)。
.06低色温灯
色温对亮度没有影响,但是对感觉有影响。低色温的灯光发黄,让人感觉昏昏欲睡,和待在昏暗环境下的感觉是一样的。有些人不明所以,就会想办法提高灯具功率。一般只建议在纯睡眠功能(不放书桌)的卧室里使用低色温灯,其它房间色温最好在5000K以上。
.07高压灯带
装饰灯带分高压版和低压版,高压220V,低压24V。高压灯带有一个问题:容易发热。发热不仅会引起家具、吊顶表面变黑,还会导致耗电量增加。所以经常使用,或者有照明功能(不仅仅用来装饰)的灯带,最好选低压版。
.08顶饰灯
有些灯打开以后会在天花板上投射一些光斑,比如星光、花瓣等。这类灯有一定的装饰性,但我本人不太喜欢:总觉得看久了会眼晕。而且投射在天花板上的光也是需要费电的,这玩意还关不了,白白分享了房间里的亮度。
.09装饰灯条
吸顶灯也不是绝对完美,有些吸顶灯会在外面装一圈灯条。这里的灯条虽然也能亮,但传播效率却远远比不了灯珠板。换句话说,灯条消耗的电量几乎完全被浪费了,对照明没有帮助。要是想省电,千万避开这一种。
.10内凹灯
依然是吸顶灯的一种款式:普通吸顶灯就是一个大灯珠板发光,这种灯却是在灯珠板中间挖了个洞,外面一圈做成了向内倾斜的。发出来的光全都聚拢在中间,像手电筒一样,很难照亮四周,导致房间亮度缺失。
小渊丨文
自摄+网络(侵删)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