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观打醮:王夫人为何不愿前去?看到结局才能明白她的明智!

小白红楼 2024-02-11 13:09:16

元春端午节赐礼,在荣国府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因为在这一次的赐礼中,似乎包含了元春对宝玉婚姻的态度。

正如袭人对贾宝玉说出元春赐礼的内容时,他的反应一般。

袭人又道:“昨儿贵妃差了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等跪香拜佛呢。还有端午儿的节礼也赏了。”说着命小丫头来,将昨日所赐之物取了出来,只见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

宝玉见了,喜不自胜,问道:“别人的也都是这个么?”

袭人道:“老太太的多着一柄香如意、一个玛瑙枕。老爷、太太、姨太太的只多着一柄如意。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

贾宝玉听袭人如此说,十分纳闷,因为在荣国府中,“二玉”的关系是非比寻常的,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贾母对待他们二人的态度,以至于,连贾琏身边的小厮兴儿,都认定他们必然是一对儿;连凤姐这样的代理管家,都公然拿吃茶这件事打趣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婚姻大事。

但王夫人并不认同林黛玉,并不认同“木石前盟”,也是因此,她才会极力支持“金玉良缘”。如此一来,“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便形成了对峙的状态。

而显然,元春的晋封,让这样对峙的局面发生了变化。因为她的身份,无形之中,成为了贾府最有力的政治力量。

所以,虽然端午节赐礼看似仅仅是一个插曲,但给众人带来的信息,却是震撼的。在众多的场合之中,“二玉”俨然是形影不离的,他们二人享受的待遇,也同样如此。

然而,在元春赐礼中,宝玉与宝钗所得的,是一样的;而黛玉所得的,却是与贾府三春一样。

如此一来,众人都流露出了不同的情绪。

比如贾宝玉的疑惑不解;林黛玉因悲伤而说出的“我不过是草木之人”;一向不爱花儿粉儿的薛宝钗,公然戴着红麝串在荣国府中四处闲逛。

见了宝玉、黛玉二人,更是生出了少有的羞怯之感。

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了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掛着黛玉,并不理论这事。

如此种种,都揭露了元春赐礼背后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只是,对于元春赐礼这件事,贾母的举动却十分反常。这位始终宠爱“二玉”的老太太,丝毫没有因为这件事而心烦意乱,反而情绪高涨的附和了凤姐的提议:趁着清虚观打醮,看几出好戏。

一时凤姐儿来了,因说起初一日在清虚观打醮的事来,约着宝钗、宝玉、黛玉等看戏去。

宝钗笑道:“罢!罢!怪热的。什么没看过的戏,我就不去了。”

凤姐儿道:“他们那里凉快,两边又有楼。咱们要去,我头几天打发人去,把那些道士都赶出去,把楼打扫干净,掛起帘子来,一个闲人不许放进庙去才是好呢。我已经回了太太了,你们不去我去。这些日子也闷的狠了。家里唱动戏,我又不得舒舒服服得看。”

贾母听说,笑道:“既这么着,我同你去。”

不仅如此,她还特意拉上薛姨妈母女。

只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王夫人却有着一反常态的表现,具体说来,有两点。

1、面对贾母的热情,她表示很不理解。

在贾母与凤姐商议好清虚观打醮看戏这件事后,王夫人也接到了这个消息,只是,她却说了这样一句话:

听贾母如今这样说,笑道:“还是这么高兴。”

作为荣国府最年长的老太太,贾母如此兴起的支持凤姐前往清虚观打醮看戏,为何在王夫人的眼里,显得如此惊讶?

对于这一点,唯一合理的解释,便是在她看来,通过元春赐礼这件事,老太太应该情绪低落才是。

2、王夫人拒绝了陪同贾母。

作为儿媳妇的王夫人,对贾母是十分孝顺的,至少在众人面前是如此。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我们不难发现,但凡贾母参加的活动,王夫人都会陪同在她的身边。

然而,这一次却成了例外,而她拒绝的缘由是什么呢?

贾母又打发人去请了薛姨妈,顺路告诉王夫人,要带了他们姊妹去。王夫人因一则身上不好,二则预备着元春有人出来,早已回了不去的。

对于第一个原因,我们是暂且不论。但是,从第二个原因中,却能体会出王夫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想来,她所等待的,应该是元春派人带来的口谕,而这个口谕,极有可能与宝玉的婚姻大事有关。

如此解释,合情合理,但似乎又站不住脚。试想,即便元春带出口谕,即便王夫人不在家,会影响这件事的结果吗?至于身体不适这一点,那更是站不住脚的理由了;就像秦可卿去世后,尤氏托病不起一般。

因此,从以上的分析来看,王夫人之所以不愿随同贾母前去,并非这两个原因,而是另有隐情。

而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对于这一点,我们需要用长远的目光来看待。作为儿媳妇的王夫人,为何在清虚观打醮中显示出了不同寻常的举动?

想来,最合理的解释,是作为儿媳妇的王夫人,对贾母的了解。作为史家的大小姐,在荣国府中从重孙子媳妇熬到最年长的祖母,贾母所经历的大风大浪,是王夫人难以想象的。老太太的城府,也是她难以理解的。

也是因此,在元春赐礼后,当她看见贾母流露出来的欢喜情绪,尤其是她还特意要求(薛姨妈母女)前去,她的心中,才会有莫名的疑惑,正是因为这样的疑惑,才导致了她选择留在家中。

小结:

在清虚观打醮中,在贾母与张道士的闲聊中,突然谈论起了宝玉的婚事,而老太太的回答,可谓精彩之极。

说毕呵呵又一大笑,道:“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到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到也配得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去说。”

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面对张道士的提亲,贾母拿和尚的话来婉拒,可谓极具讽刺意味,因为“金玉良缘”的支撑点,正是赖头和尚所赐的两句吉利话。而张道士所提的这位十五岁的女子,不正式隐含着薛宝钗吗?因为在这不久之前,贾母特意为她举办了十五岁的生日。

试想,此时在场的薛姨妈母女,面对这样的一幕,是何感想?那之前因为元春端午节赐礼所带来的喜悦,还能存在吗?

想来,直到这一刻,我们才能明白,王夫人对贾母的忌惮;也才能明白,王夫人不愿前去的真正原因。

1 阅读:72

评论列表

用户17xxx70

用户17xxx70

3
2024-02-20 10:48

[吐舌头咯]

小白红楼

小白红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