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俄乌战场的最大看点,就是小乌在乌东前线苦苦支撑的情况下,居然在大鹅后方的库尔斯克开辟了第二战场。目前乌军兵锋已经突破库尔斯克境内几十公里,掠取了数百平方公里的领土。
这次小乌兵发库尔斯克,和往昔不同。以前小乌袭扰大鹅边境地区,派遣的都是俄罗斯自由兵团和志愿军之类的小股力量,规模往往只有数十百人。这些人搞完偷袭,立马就撤了出去,并没有长久停留的打算。
但这一次,小乌派遣的可是十几个旅的正规野战部队,几万人的规模足可以打一场战役级别的大仗。由于事发突然,大鹅边防部队和网红车臣部队一触即溃,数百人被俘,数万百姓争先恐后的逃离战区,给大鹅造成了极大的恐慌。
毫无疑问,小乌的这次偷袭确实做到了出其不意、掩其不备。首先大鹅被欺骗了。面对几万人规模的兵力调动,大鹅不管是天上的卫星、无人机,还是地面上的情报人员,都仿佛瞎子一般。
其次,刚刚遭到入侵时,大鹅估计入侵乌军只有三百来人,后来一看事不对啊,来袭乌军这么猛啊,又说有一千来人,到现在增加到至少数万人,这才引起了鹅高层的震动。
不得不说大鹅确实后方空虚,为了避免去年厨子率领2万人就能直捣莫斯科的危局,大鹅急忙从各地包括乌东前线调集军队封堵缺漏。但乌军明显早有准备,数支鹅增援部队车队被曝击毁在途中。
目前库尔斯克局势扑朔迷离,到底大鹅何时能把小乌击退并撵出国境,或者小乌能够投入多少资源用以扩大战果,现在都不好说。但不管怎样,小乌这个战略战术还是可取的。
在《孙子兵法》上,强调“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里的“正”,指的是正兵,也就是展现在敌人眼前的实力,引申为让对方看得到的东西。“奇”就是奇兵,是一支治敌制胜的预备队。打仗的时候,先以正兵对敌,拖住敌人,然后出动奇兵,以敌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将敌人一举击溃。
在历史上,有很多出奇制胜的战例。如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出奇兵偷袭乌巢粮草,邓艾的偷袭阴平小道,解放战争时的千里挺进大别山等等。蜀国名将魏延曾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也是“以正合、以奇胜”的例子,但可惜被擅长打正战的诸葛亮给否决了。
外国也有很多这样的战例,如希波战争时期的温泉关战役、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坎尼会战、滑铁卢会战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一战前期德国制订的施里芬计划。
按照施里芬计划,德国要同时对付俄国和法国这两个强劲对手。当时的俄罗斯帝国虽有600万常备军,但装备落后,战略战术思想仍旧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并且该国地域辽阔,道路泥泞难行,军事动员缓慢。
而法国和俄国恰恰相反,国内缺乏纵深,但军事发达,动员速度快。法国由于在普法战争中败于德国,因此花费巨资在法德边境构筑了坚固的防线。
鉴于此,施里芬认为俄国动员需要6到8周时间,在这个时间差里,他计划利用德国兵力动员迅速的优势,先行击败法国,而后回头集中力量对抗俄国。
在具体兵力配备上,他在西线布置了79个师,东线部队则仅设 10个师夹杂一些地方部队。东西线兵力分配比例大致为1:8。西线又分为左右两翼,右翼部队为68个师,左翼部队11个师,比例是1:7。
在这里,西线左翼部队驻守法德边境,是“正兵”。西线右翼部队是德国主力中的主力,充当“奇兵”角色,也是德国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战争如果爆发,让左翼德军牵制住法国主力,强大的右翼德军迅速占领中立国比利时,然后进入法国北部,迂回包抄法国主力并将其歼灭。
施里芬后来一再告诫继任者,一定要加强右翼。但是随着一战在1914年爆发,施里芬的这一告诫被小毛奇抛之脑后。他不仅没有去加强右翼,反而减少了右翼实力的三分之一。结果动能不足的右翼德军没有完成作战计划,最终在马恩河会战中被击退,法国逃过一劫。
等到几十年之后的二战时期,小胡子很好的运用了这一策略。当时按照名将曼施坦因的建议,德军只派遣少量部队驻守法德边境,然后机械化重兵集团迅速通过阿登森林,从而绕过重兵防守的“马奇诺防线”,直插盟军防守薄弱地带。这种“以正合、以奇胜”的打法,很快将英法盟军分割合围,法国迅速灭亡。
最后,我们看看小乌能不能通过这种战略取得最终的胜利。
其实,在战争史上,以大鹅为代表的毛子战术打法一直很僵化,缺乏灵动,它取得胜利无非就是通过人海战术硬吃对方。小乌的兵力和资源与大鹅相差甚远,作为弱势一方,要想取胜,唯一的办法就是以正合、以奇胜。
现在俄乌双方在乌东僵持不下,小乌必须找到克敌制胜的“奇兵”。这一次小乌打击大鹅本土库尔斯克,也算是打破僵局的一次尝试。但要想成功,小乌的这支“奇兵”兵力一定不能太弱。就像施里芬一再强调的“加强右翼”一样,小乌一定要用足够强大的重兵集团对大鹅本土后方实施毁灭性打击。
但问题是小乌有这样的实力吗?依我看,很难,也许只有北约能做到这一点。如果小乌因为兵力的原因,再攻取几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攻不动了,小乌也只能采取布雷挖堑壕的方式与大鹅对峙。这样一来,突袭的成果就比较有限,战局将再次僵持下去。
文/来源于凭阑听史,欢迎大家点赞、分享、关注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