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铁齿铜牙纪晓岚》的时候,片头曲那句“谁说书生百无一用”说出了书生的意气风发。
因此,很多人就认为这句话是纪晓岚说的。
其实说出这句话的作者另有其人,原句也并非这般意气风发,反倒是写尽世态炎凉。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少年狂生电视剧中的那句“谁说书生百无一用”是经过改编的,原句为“百无一用是书生”。
原作者名字为黄景仁,也是清朝人,仅比纪晓岚小二十五岁。
虽然同为乾隆时期的大文豪,但两人却有截然不同的境遇。
纪晓岚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是户部大员,在京城中颇有声望,自小有名师倾心教导。
而黄景仁同样出生在“官宦”之家,只不过黄家和纪家完全没有可比性。
黄景仁的曾祖父虽然担任过一官半职,但只是一个八品闲职,比知县地位还低。
而他的祖父也不太争气,参加了好几年科举都没结果,最后在县城中做了一个训导,变成了从八品。
而到了他的父亲,别说八品闲职了,举人都没考上,只是县城中的一名小秀才。
可惜屋漏偏逢连夜雨,在黄景仁四五岁的时候,他的秀才父亲突患疾病,撒手人寰了。
父亲去世后,他就跟着祖父祖母生活,日子过得比较艰苦。
好在黄家也是书香门第,生活上虽有些贫苦,但对子孙的教育从未放松半刻。
更因为他的父亲去世,祖父母对他十分严苛,希望他日后能考取功名,光耀门楣。
在这样的严苛管教下,黄景仁逐渐对死板的“八股文”产生厌烦心理。
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他祖父母先后离世,又过了三年,一直照顾他的哥哥也突然病逝。
亲人的先后离世,让黄景仁的心境发生改变。
在亲哥去世的那一刻,他参加了人生中第一次科举考试——童子试,并一举夺魁,成为童生第一名。
当时的知县和知府十分重视他,希望他再接再厉,为家乡再添功名。
缺少了祖父母的严厉管教,再加上年少成名,他开始放纵自己,每日学古人写诗饮酒,放浪不羁。
很快,他年少轻狂之名传遍武进县,赢得了无数同龄学子的崇拜。
当时有一名叫洪亮吉的学生,也是品学兼优,两人成为好友后,日夜交流诗词歌赋。
洪亮吉更像传统士族学生,为人踏实,不但擅长诗词,还熟读典籍,对科举也没那么反感。
但黄景仁独爱诗词,性格也更加感性,常常幻想自己回到唐宋时期,可以与诗仙词圣饮酒作乐。
为此,他经常熬至深夜,捧着诗词古卷不肯放手,不再钻研科举考试。
逐渐走上“偏路”的黄景仁,是否还能考上功名?
自视甚高唐宋时期,如果能写一手好诗词,运气好,也能求得一官半职。
但在明清时期,朝廷不再重视诗词,而是将其看作一种“娱乐爱好”,科举考题大都是治国方略。
身为清朝人的黄景仁,一味地钻研诗词,很明显是没有前途的。
性格更为理性踏实的洪亮吉曾劝他,不要被诗词耽误了前程,要以学业功名为重。
于是两人爆发了一次争吵,就此分道扬镳。
在他十八岁那年,家中为他寻得了一名妻子,两人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顺利完婚。
结婚后,他觉得自己不能继续放浪形骸,在妻子和母亲的劝诫下,他拜邵齐焘为师。
可惜他前两年一心钻研诗词,惰于学业,在秋季的乡试中落榜,只能等待明年再考。
为此,他痛改心扉,回到家中苦学一年。
不曾想,在第二年的乡试中再次落榜,这次落榜对他的打击很大。
此时的黄景仁已经二十岁了,他之前一直认为自己是少年天才,不用埋头苦学也能轻松考取功名。
但连续两次落榜,着实给了他当头一棒。
他一度厌烦科举,最终通过朋友介绍,拜在按察使王太岳门下,成为一名幕僚。
当时,在王家府宅中,就数黄景仁的年龄最小,很多人都瞧不起他。
有一次比赛写诗,其他人还在冥思苦想的时候,黄景仁穿着一身白色长衫,站在阳光下出口成章。
很多人对他刮目相看,都称他为诗仙再世。
随后,黄景仁名声大振,无数学子前来结交攀附,他的诗作也被竞相传诵。
成名后的他开始游历山川,增长见识,旅行途中结交了不少好友,并且将所见所闻写成诗词。
虽然这段时期写了不少诗词,但黄景仁的仕途依旧不顺,参加了无数次乡试,终究无法上榜。
在他二十六岁那年,他觉得长居南方并非长久之计,于是一路北上,最终来到京城。
可能受到北方风土人情的影响,他的文风也逐渐从“委婉柔情”转向“豪放大气”。
此时黄景仁已经二十七岁了,别说考上进士了,连乡试都考不过,只有一个穷秀才的头衔。
此时的他,还有机会入朝为官吗?
潦倒半生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黄景仁终于迎来自己的人生转折点。
在乾隆皇帝东巡之际,他拿到了面试资格,并且受封书签官,可以领取朝廷俸禄了。
这是非常特殊的情况,一个穷秀才能被皇帝亲自召见,还授予官职,可见他还是有些才学的。
虽然这个书签官只是一个闲职中的闲职,俸禄也少得可怜,但即将三十岁的黄景仁,还是将母亲接到了京城。
他不为别的,只是想出口恶气,让老家的亲戚朋友们看看,他现在也是京官了。
见旧日好友翻身,曾经与他绝交的洪亮吉为他筹集五百两银子,劝他在京城中刻苦学习,争取考中进士,不要埋没自己。
可惜京城生活压力太大,黄景仁微薄的薪水难以支撑一家老小的吃喝。
过了没多久,他只好将家属送回老家。
而留在京城中的黄景仁决定赌一把大的,他通过借钱,筹集了一笔巨款用来打点上下关系。
在清朝,想要捐官可以,但得先辞掉旧职位。
可黄景仁把钱花了,旧职位也辞了,新官位却没买到。
黄景仁在京城内穷困潦倒,一两天都吃不上一顿饱饭,很多人都笑话他命比纸薄,眼比天高。
比起穷困潦倒,很多债主见他没买到高官,也隔三差五地找上门来,催他还钱。
走投无路的他只好带兵离开京城,长途跋涉,最终体力不支,病死在旧友府中。
临终前,他写下一首催人泪下的诗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他在京城中看到的十个人,就有九个人嘲笑他,最后只能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
就这样,黄景仁带着遗憾离开这无情尘世,留下千余首诗词,任由后人评价。
只能说时也,运也,不顺应时事,就会被时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