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回忆“吴昌盛”米店

冯晓晖 2025-01-05 22:40:38

作者:吴嗣民 吴大广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本篇原刊于2012年版《百年大中路》,经浔阳区政协文史委授权转发。

原编者按:说到九江曾为我国“四大米市”之一,许多人就错误的把大街小巷米店联系起来,其实门市与米市贸易是有区别的。同比,茶市贸易与门市茶叶销售,也是如此。

在今八角市清风阁小巷旁,(原为大中路277号,现实780号“新汇通”),有一店面虽小,可名气颇大的米铺,名曰“吴盛昌”米店。说起这小小的米店,老人们纷纷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诉说起它昔日的风采。

“吴盛昌”米店的主人叫吴贵芳(1924-),原籍庐山区莲花镇新桥(华封桥)吴家老屋人,现已八十有七,身材魁梧,精神矍铄,对人热情,受人敬重。

抗日战争九江沦陷时,为了生计吴贵芳无奈举家入城谋生,先后干过挑水夫,码头搬运工,吃的苦头罄竹难书。后来在其姐姐的资助下开了家小杂货店,卖些香烟、糕点、糖果、针头线脑之物。在日寇刺刀的淫威下,生活举步维艰,终日惶惶不安。日寇投降后,时局暂为安定些,在众多亲友的帮助下,他将小店转行卖米。当时九江著名书法家凌镜溪先生闻讯特为其题写“吴盛昌”牌匾,苍劲有力的三个大字让小店蓬荜生辉,增添了无穷魅力,人们驻足扼腕赞叹不已,招来诸多顾客,真可谓门庭若市。

1953 年,九江吴盛昌米号代销粮食领条(正反两面)

刚起步的小店,面临左有“同茂和”米店,右有冯永祥、蔡永兴等米店,他们都是店面大、资金足、时间长的老店。在如此众多强者如林面前如何立足呢?店主深知要想在夹缝中站稳脚跟生存下来,不光是靠招牌,更主要的是首先要学会做人,即讲“诚信”二字。只有诚信,才能赢得顾客的心,奉顾客为上帝,故他们只要有顾客临门,就热情上前接待让座,奉上热茶一杯,使顾客大有“宾至如归”之感,博得顾客一致称赞,左右邻里一传十、十传百,许多顾客纷纷慕名沓至而来,有的还舍近求远登门买米,一时小店门前热闹非凡。小店主人不辞辛苦—一招待,让他们满意而归。对于一些年老体弱者还主动送米上门。当年无什么交通工具,只能靠手提肩扛跟着顾客走,有时还亲自将米倒入顾客家里的米缸,这一举措让人十分感动。

讲诚信,就是不能短斤少两,坑蒙拐骗顾客。过去卖米不是用天平称量,而是用升、斗量具计量。有的米商在量米时还没等升、斗量具摆正装满,斗、升还是斜的瞬间时,手的速度非常快,就把米往顾客的米袋里倒,这类克扣斤两之举,吴盛昌米店自开张至后八年,从不做这类害人事。这种诚信精神让市民百姓信得过的生意人个个赞不绝口,至今还健在的老人一谈到吴贵芳夫妇俩的为人,都竖起大拇指说,他俩人良心好、态度好,货真价廉,斤两不少。

当年,有医院食堂(今妇幼保健院),还有几家卖早点米粑的用米大户特弃近求远常年在此店进货,生意越做越红火,可见当年盛昌米店是以讲诚信,信誉至上为宗旨的。

九江米市,源远流长,早在明代就有“米盐入郡城”记载。但真正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是九江辟为通商口岸和南浔铁路通车后,各地米源云集九江,米质有所不同。店主贵芳深知所卖之米还要注意米质的优劣,故进货时他每次必亲临查验过目,确认是优质的米方放心,这样做才能使顾客买得放心,吃时可口舒心。当时有的顾客提出想买当地出产的红米,于是他在百忙中专程前往马回岭、德安等九江周边农村,不畏沿途艰险,走村串户,直接从乡民家中收购粮食,既减少了中间商这一环节,降低了粮价,很受客户青睐,几十年过去了,香喷喷的红米饭味道,至今还令人回味无穷。

吴盛昌米店虽小,资金不足,但贵芳夫妇二人心地善良,对穷苦百姓却有一颗仁慈的心,乐善好施。有些家寒百姓一时无钱买米,面临揭不开锅时,他主动赊米于人,解他人燃眉之急,渡过难关,人们手接大米,叩头谢恩,而他们却说,谁人没有困难时,不需客气。贵芳俩人经常施物于人,扶贫济困。当时有一老人蔡婆婆,年迈体弱,子女不在其旁,孤身一人住在一街巷尾,近时又不慎跌伤在家,贵芳闻讯即刻背上一袋米亲自送到老人家里,蔡婆婆拉着他的双手,热泪盈眶说:“吴老板,你真是个大好人呀!”如此之举,时有发生。时过境迁,历经苍桑,吴贵芳老人想顾

客所想,急他人所急的点滴好事至今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解放后,1953年随着国家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颁布,吴盛昌米店纳入粮食局,吴贵芳也成了粮食局一名员工,退休至今,一直享受国家退休待遇。

吴盛昌米店,虽已成为历史,但它是九江大中路诸多商号的一个缩影,折射九江商业一个亮点。吴盛昌的诚信精神永远值得人们的尊敬、景仰。诚信不只是经商之道,也是做人之道,大家都讲诚信,付于行动,社会将会永远和谐、进步、盛昌。

【编后记】

本文中吴大善人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让人无话可说。

0 阅读:2
冯晓晖

冯晓晖

旅行、摄影、码字,多个职业,多种角色,多一种维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