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各朝代国号的由来,你知道几个,这里全了,都来看看吧

历史爱好者祥子 2024-01-15 18:16:09

《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国号,以章明德。”

中国历史,从夏朝到清朝,经历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岁月,而每朝代的开创者,都将国号(朝代名称)作为头等大事之一。

那么,这些国号都是怎么来的呢?下面,就与大家一同探讨一番。

夏朝

有人曾发出疑问,为什么是夏朝,而不是春、秋、冬呢?下面,就给大家逐一解答。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且以“夏后”为首。因此,夏朝立国时,就以“夏”的这个部落名为国号,即:“夏”朝。

▲夏朝文化

唐朝著名学者张守节(曾给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作注,起名《史记正义》)却说,“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的爵位之后而得名。

还有历史学者认为,“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的地名演变为部落名,遂成为国名。

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以这里的地名称“夏”。

又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夏”意为“中国之人”。所以,不少历史学家认为中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就是从夏朝开始的,于是我们便成为了华夏子孙。

商朝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人始祖契曾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地,赐姓子氏,于是契族群就以“商”来称部落名称。

后来,汤灭夏后,就以“商”为国号。

也就是说,商这个字,最初与经商的商人无关。

▲偃师商城遗址

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十九位君王盘庚将国都北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遂改名为“殷”或并称“殷商”。

周朝

周朝,是最后一个世袭的奴隶制王朝。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期,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于是,在周武王灭殷后,就以“周”这个地名为朝代名。

公元前1046年,由于周武王姬发建国时,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史称“西周”;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定都于雒邑(今河南洛阳),史称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为“东周”

秦朝

早期,秦人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自此秦成了这个族群的名称。

到了周幽王时期,因秦襄公率领族人击败犬戎族,保卫了周王室,而被正式封为诸侯国,于是“秦”便成了当时的一个诸侯国的国号。

▲秦始皇

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依旧延用“秦”这个诸侯国的国号。还由于秦始皇姓赢,所以又有“赢秦”之称。

汉朝

当时,项羽、刘邦等诸侯约定:“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若以此约定,刘邦应该被封为“关中王”。然而,诸侯之首的项羽却不顾当时的约定,居然将刘邦封为“汉王”。

事后,刘邦对此深以为耻。

在刘邦建国之初,当有人提出以“汉”为国号时,他心中就极为不爽。但是,萧何却解释说,“汉”指天河,又称天汉,乃上天所赐。

因此,刘邦才同意以“汉”为国号。

又因,汉朝前期的都城在长安、后期的都城在洛阳,故以都城的地理位置区分为“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还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三国(魏、蜀、吴)

曹魏

建安九年,曹操攻破邺城,于是便将据点北迁到了这里,政令军令皆出于此,而把汉献帝以及少数官吏旧留于许昌。

因,邺城从西汉至东汉的这段时间,都属于魏郡的郡治。所以,后来汉献帝先是封曹操为魏公,后又封为魏王。

▲刘邦

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并建新国,依旧延用“魏”为国号,又因曹姓的缘故而被称为“曹魏”。

同时,还因邺城曾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所以这里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

此外,在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八个以魏为名的国家和朝代,即:姬姓之魏邦国,战国七雄中的魏国,三国时期的魏国,拓跋氏建立的元魏(北魏,东魏,西魏),冉魏和翟魏。

蜀汉

刘备的帝都在四川的成都,而四川又被称为蜀。所以,其政权被称为“蜀”。又因,刘备打的是兴复汉室的旗号,所以,又称“蜀汉”。

东吴

历史上,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加之其姓孙,故史称“孙吴”。又因,其地理位置在中国之东,所以也称“东吴”。

晋朝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

而这里记载的司马卬,就是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的先祖。

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进兵楚地时,俘虏了司马卬,司马卬随投降了汉王,并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殷王,其封地就在河内郡。

同时,在春秋时期,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将黄河以北称为河内,以南和以西称为河外。

又因,河内郡(包括温县)曾是周襄王最初赐给晋国的土地。

▲朱元璋

因此,260年,魏主曹髦根据司马昭的出身封其为晋公,并置晋国;264年,司马昭灭蜀后,被魏主封为晋王;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建立“西晋”。

317年,司马懿的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司马睿带着晋室南渡来到建邺,建立“东晋”。

隋朝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曾在北周时期被封为随国公。杨忠死后,杨坚承袭了父亲随国公的爵位。

于是,杨坚建国时,最初定的国号就是“随”。但是,杨坚考虑到“随”字有“随从”、“跟从”前代东魏、西魏、北周等王朝之意,而这几个朝代可是相当的短命,加之“随”字有个走字底,容易让人感觉立足不稳、失去气运,于是便将国号“随”改为“隋”。毕竟,“隋”字可是“随”字的简写,而“隋”的读音又与随国公、随王等称号的读音一样。同时,既可以延续历朝禅让将封爵作为国号的传统,凸显新王朝历史渊源,又可以去除“随”字的晦气,避免王朝受国号影响短命而亡的结局。

不过,根据清代学者王昶《金石萃编》所写,在很多碑文中“随”与“隋”两者经常混在一起通用,在很多时候它们之间并无固定格式。

甚至,作为杨氏皇族的龙兴之地随州,也被写作隋州。

这些,与历史学者胡阿祥在《杨隋国号考说》一文中的观点是一致的。

▲杨坚

此外,2013年,考古学家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一带发现了隋炀帝墓,其墓志刻有“随故炀帝墓志”字样。

那么,杨坚建国的国号究竟是“随”还是“隋”呢?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历史佐证。

唐朝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曾是北周八柱国之一,并被封为“唐国公”。

于是,隋恭帝杨侑禅位于李渊后,李渊便顺延了祖父的唐国公的爵位,定国号为“唐”。又因国君为李姓,故又有“李唐”之称。

辽国

947年,耶律阿保机建国时,因其国居于辽河上游,于是称国号为“辽”,而“辽”字在契丹语中是指镔铁的意思。

983年,不知因何复更名为“契丹”;1066年,又不知为何,又恢复了国号“辽”。

宋朝

后周恭帝继位后,任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而归德军所驻扎的地点就在宋州(今河南商丘)。

于是,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即位后,便以自己的发迹地宋州为国号“宋”。

北宋被金国灭亡后,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南渡临安(今杭州)重建了一个新王朝,史称“南宋”。

西夏国

西夏国开国君主李元昊的先祖拓跋思恭,曾是北魏皇室拓跋氏之后,在剿灭黄巢叛乱时,因有功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封夏国公,赐姓李,实为恢复李姓,改名为“李思恭”,并拜夏州(今陕西省靖边县)节度使。

同时,李元昊的父亲李德明也曾继立为夏州定难军留后。

1010年,辽国封李德明为西夏王;李德明死后,辽国又封李元昊为西夏王。

于是,李元昊在1038年建国时,就称其国号为“西夏”

金国

金国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盛产黄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皇太极

又因,宋时女真人受制于“辽国”的契丹人,“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镔铁”的意思,而“金”则比“铁”更加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

因此,完颜阿骨打立国时,就将国号确定为“金”。

大元朝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体现了其疆域之大。

1271年,儒士刘秉忠根据“大蒙古国”的国号,建议忽必烈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于是定汉文国号为“大元”。

由此开启了朝代前加“大”字的先河,如:大明、大清。

大明朝

朱地璋曾自居为佛教明王。只不过,这和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并无关系。因为,朱元璋是白莲教教徒,白莲教尊奉的是“阿弥陀佛”,而阿弥陀佛则是“诸佛光明之王”,也就是明王。元末白莲教起义之时,对外宣称的就是“弥陀出世”、“明王再生”,将前来拯救天下苍生。

所以,后来朱元璋立国时,便将国号定为“大明”。

大清朝

皇太极为了打破“胡无百年运”的诅咒,在国号上可是没少下功夫,并且出现了许多种说法。

说法一:原本,努尔哈赤时期,其国号为“后金”,但是大明的“明”为日月,属火,而“后金”则属金,一旦火金相遇,火则克金。所以,为了用“水”克“明”这个“火”,于是改国号为“清”。说法二:佛家“金”为“清”的起始之年,意为“清之帝王”。所以,用“清”代“金”顺理成章。说法三:“靖康之耻”事件后,汉人对金人极度反感,用“大金”这样的国号,只能引起汉人的反抗之心,而全新的“大清”,在心理上更能让汉人接受。说法四:“清”为汉语、“金”为满语,而汉语“清”的国号则更容易融入汉人的文化圈。说法五:相传,当年皇太极逃亡时,骑着一匹大青马。虽说,他得救了,但他喜爱的大青马却活活给累死。于是,他抚着马尸痛惜道“大青…大青…”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大清”。说法六:蒙古语“大清”的寓意为英勇无敌之意,所以“大清国”也就成为了“至高无上之国”、“善战无敌之国”。

图片来源网络

1 阅读:116
历史爱好者祥子

历史爱好者祥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