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一时冲动,想吓唬他们……”站在被告席上的宋雨明声音颤抖。
2023年9月6日,长沙某学校教室,一只半截三角尺划破空气,砸中9岁学生刘某辰的额头。鲜血涌出的瞬间,一场关于教育暴力、法律边界与人性挣扎的全民争议,就此引爆。
九级伤残鉴定书、五年有期徒刑判决、终身禁业令——这场“教师伤害学生”的悲剧,不仅毁了一个孩子的健康、一名教师的职业生涯,更将中国教育系统长期存在的**“管还是不管”“严管还是暴力”**的矛盾,赤裸裸地摊在公众面前。
“教师到底是弱势的‘背锅侠’,还是失控的‘施暴者’?”
今天,我们穿透判决书里的法律术语,还原事件背后的教育真相。
课后服务时间,教室持续喧闹,宋雨明多次口头制止无效。一名学生突然拍打课桌,宋雨明拾起断裂的三角尺,朝该生方向投掷。三角尺意外击中前排刘某辰,致其额骨骨折、颅脑损伤,送医后鉴定为重伤、九级伤残。宋雨明主动拨打120并报警,全程陪同救治。
宋雨明案终审宣判后,刘某辰的父亲说:“我不要钱,只想问一句——如果老师都控制不住自己,我们还能相信教育吗?”这道伤口,不仅刻在一个家庭的记忆里,更撕开了中国教育的深层焦虑:当教师不再被信任,当课堂变成“战场”,我们的孩子将失去的,远不止是安全的课桌。
或许,比判决更重要的是——
我们能否构建一个教师敢管、学生会听、家长能信的教育生态?这条路,需要法律的铁腕,更需要人性的微光。
❓ 如果你是教师,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会怎么做?
A. 坚决不动手,上报学校处理
B. 适度惩戒,但避免身体接触
C. 辞职能自保
转发并评论,说出你的教育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