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内流传一句话“地下看陕西,地上看山西”。这话不难理解,主要是说陕西、山西这两个地方历史悠久,地下、地上的文物、遗址众多。
但这里要说明一下,论起“华夏古城”,陕西、山西只是代表,除了这两个地方之外,长江中下游的“古荆楚”同样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明,至于文物、遗址那就更多了。
所谓“荆楚”,其代表就是今天的湖北“荆州”。当然,“荆州”还不是最著名的,位于荆州古城北5公里,这里可是春秋战国“霸主”之一的楚国都城,“郢”;算起来,“荆楚文化”曾影响长江中下游的半个“中土”,甚至是整个华夏民族,其繁盛时代从殷商横跨两汉。
说白了,2000多年前的“荆楚”势力范围覆盖整个江南。上世纪70年代,考古队还发现了10万平方米的楚国古墓群,光是出土的各类国宝文物就多达6000余件,这里单说其中的一小段故事。
对考古有研究的朋友或许已经猜到了,这座“10万平方米”的古墓群,大抵位于荆州城北纪南凤凰山;1975年6月,考古队正在对编号为168的一座汉代古墓进行发掘,并在地下8米处发现了棺椁。
稍作解释,古代的“棺椁”与今天的“棺材”还是有区别的。古代的“棺椁”可不是一种东西,而是两种,“棺”是棺材,“椁”是棺材外面再套上一层外壳;这层“椁”的作用可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棺材,由于其体积比“棺材”还大,因此还有储存陪葬品(文物)的作用。
这里单说“168号古墓”,当考古队利用机械吊起棺椁时,其缝隙中开始渗出大量液体,这就是传说中“千年前的防腐剂”了;如今流行的影视剧或者类似的文艺载体中,只要一出现“棺液”大多会出现“栩栩如生”、“千年不腐”的尸体,这还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
拿“168号古墓”来说,考古队打开内棺后,确实有一具“相对”完整的尸体,专家称之为“湿尸”;但还是要强调一下,这座古墓是2000多年前的,如此漫长的历史岁月,什么东西也不可能“栩栩如生”的。
这座古墓中的“湿尸”也是如此,尽管有“防腐剂”的保护,但尸骸不可能“千年不腐”,更不可能“栩栩如生”;简单来说,这具2000多年的尸骸没有被完全腐蚀而已,但在考古中,“湿尸”还是比较罕见的,因此考古专家十分欣喜,并马上对其展开了研究。
经检测,“湿尸”为男性,生前身高1.67米,体重52.5公斤,临终年龄60岁左右;如果按史料记载,西汉人的平均年龄为32岁的话,这位“60岁”的墓主,也称得上“老寿星”了。
更令专家称奇的是,这位“60高寿”的尸骸,其口内32颗牙齿竟然保存完整;不难看出,这具尸骸生前一定是位身份尊崇的“讲究人”,随后专家又在其口内发现了一枚白玉印章,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尸骸生前“身份尊崇”。
对历史有研究的朋友或许知道,古人多为死者“封七窍”,没想到其历史竟然能追溯到2000多年前;但还要说明一下,古代“封七窍”可不是谁都能做的,传说玉能使人“永生”,但玉可不是古代一般老百姓能拥有的。
单说这具尸骸的“封口玉”,也可以理解为一枚印章,上面还有阳文篆刻的“遂”字;据史料记载,汉代对“印”有着严格规定,能使用汉白玉的,其身份应该是“士大夫”级别的。
在研究“湿尸”的同时,考古发掘仍在继续,并且发现了更多的珍贵文物,“168号古墓”中又出土了汉代竹简;公正地说,“考古”的意义不在于发现多少金银、玉器,而是为了佐证历史,因此带有文字的竹简,价值甚至超过了其他文物。
当然,如今发现的这片竹简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上面即便有文字也已模糊不清,因此仍需要专业处理;简单来说,经过处理后的竹简,上面的文字也被完整的解读了出来。
原文:十三年五月庚辰。江陵丞敢告地下丞:市阳五夫隧,自言与大奴良等廿八人、大婢益等十八人、轺车二乘、牛车一辆、驷马四匹、骝马二匹、骑马四匹。可令吏以从事,敢告主。
这段文字不难理解,原来这是给“阎王爷”的一封信。简单翻译一下,“信”里清楚告诉“阎王爷”,这位“遂”大夫去世了,要到“冥府”报道;为了行事方便,给“阎王爷”带去了男奴28人、女婢18人、牛车1辆、公马4匹、母马2匹等礼物。
最后是诉求:希望“阎王爷”看在礼物的份上,给予“遂大夫”生前同等的待遇及官职。这那是“信”,明显是官方出具的“迁职文书”嘛,说到这或有朋友笑了;如今来看,这封“信”挺荒谬的,但在专家看来,这可是考古中的大发现,名为“告地书”。
暂且不说其他的,直到今天,某些地方的民间丧葬习俗中,依然保留有“告地书”的环节;比如,以黄钱纸写明死者生辰八字,生者为其置办纸马、纸人、纸扎的豪车、电视等。
最后要求“阎王爷”给予优越待遇,再将黄纸以火焚化,这叫“路引”;当然,各地域的形式不同,但这些基本都属于“告地书”的衍生,也算是一种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了。
但也有朋友对此不屑一顾“这位叫‘遂’的士大夫也是傻,拿28+18个活人当殉葬品,还想阎王爷给官,这不痴心妄想吗?”
每次尿尿时候想到已故亲人亡灵,控制不住想成尿他一脸,大逆不道了,纠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