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杨氏:盘踞西南700余年,影响欧洲命运

澹秋是映山 2025-02-13 15:43:29

西南家族700年掌权史在我国西南地区,曾经有个家族世世代代当老大,这一家子掌权时间超过了700年。不管是哪个朝代来来去去,这个家族始终稳坐江山,当地人都管他们叫“土皇帝”。

播州杨氏的崛起这个家族可真是厉害,他们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影响力特别大。南宋的延续和明朝的灭亡竟然都跟他们有关,甚至还有史学家认为他们间接救了欧洲文明。他们还跟杨家将有很深的联系,从第七代开始,都是杨家将的后代。这个家族就是播州杨氏,是播州地区的土司。他们的传奇历史是怎么回事?又是怎么走向灭亡的呢?在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在今天的贵州北部设立了播州,下面有六个县,首府在遵义县。历史上,播州的位置一直很重要,因为它地处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是兵家必争之地。到了唐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频繁,一向臣服于唐朝的南诏国也起事了,居然发起了叛乱并攻陷了播州,一时之间朝野震惊。那时候,唐朝国力衰弱,在黄巢起义中也损失惨重,根本顾不上播州。怎么办呢?唐僖宗为了收复播州,就发布了一道诏令,承诺谁要是能收复播州,就可以获得“永镇斯土”的权利,前提是自己解决兵马粮草的问题,因为朝廷拿不出军队和钱。所谓“永镇斯土”,其实就是地方世袭统治权。谁要是能收复播州,就能成为这里的世袭统治者,就像周朝的诸侯一样。

杨端收复播州这个条件太诱人了,但有能力做到的人却不多。毕竟播州离中原千里之遥,再加上国家正处于战乱中,需要的兵马和粮食也不是小数目。所以,当唐僖宗发出诏令后,很长时间都没有人响应,这让唐僖宗非常着急。毕竟时间拖得越长,收复播州就越困难。直到第二年,也就是公元876年,太原地区的世家大族杨氏的首领杨端站了出来。为了保卫家园,同时也为了扩大家族势力,他倾尽家财,带着全族人和召集的四千多名“八姓”族兵,浩浩荡荡地前往贵州,发起了收复播州的战斗。大家要注意的是,关于杨端的出身,历史上是有争议的。有人说他是太原人,也有人说他是西南地区的人。这里我们按照杨氏族谱的记载,认为他是太原人。杨端进入播州前,当地的两大豪门罗氏和谢氏已经在抵抗南诏了,但只能勉强维持。杨端到了播州后,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打了几场胜仗,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各地的义军纷纷加入他的队伍,他的实力迅速壮大。后来,在当地少数民族大族的支持下,杨端获得了大量粮草。他带领军队一路征战,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把南诏军队赶走,成功收复了播州。

播州杨氏与杨家将的宗亲缘按照唐僖宗的诏令,杨端被封为播州侯,从此成了世袭统治播州的人。为了发展播州,他把中原的先进技术引进来,还修建了水利设施,推动农业和教育的发展,并且积极融入当地的少数民族,因此受到了播州人民的喜爱。杨端去世后,他的子孙们接替了他的位置,为了守住这片土地,杨氏家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各地战火连天,为了保卫播州,杨氏家族一直在对外作战,特别是与南诏国的罗闽部落的战斗,非常惨烈,从第二代到第五代的领主几乎都牺牲在战场上。到了宋朝,播州杨氏选择了归顺。宋太祖在播州设立了遵义军,由杨氏家族领导,这样他们就继续统治着播州。直到公元1033年,一件大事让播州杨氏和杨家将有了联系。那一年,杨业的孙子、杨延昭的儿子杨充广奉命去广西征战,路过播州时,与播州杨氏族人碰了面。结果在讨论家谱时,才发现原来双方竟然是同族,都是杨端的后代。当时,播州杨氏的首领是杨昭,他是播州的第六任世袭统治者,担任播州宣抚使。由于他自己没有儿子继承家业,所以提出了要杨充广的儿子杨贵迁过继为嗣子的想法,而杨充广也同意了这个提议。

杨家在播州的崛起与发展1044年,杨昭去世了,杨贵迁接替成了播州的宣抚使。从此以后,播州的统治权就传给了杨业这一脉的子孙。杨贵迁上位后,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他开始征讨那些不服管教的部落,这样一来,杨家在播州的势力更强了,南宋朝廷对播州的掌控也更稳固了。在宋朝期间,经过杨家几代人的努力,播州的经济飞速发展,百姓生活富裕,社会也变得安定,到处都是繁荣的景象。到了南宋嘉熙年间(宋理宗在位时期),杨氏家族的第十四任领导杨价上台后,大力推动教育事业。结果,播州历史上第一次有人考中了进士,这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轰动。杨价不仅在这方面厉害,他还非常爱国。虽然他是播州的统治者,但始终以宋朝子民自居。在他的影响下,播州的百姓也都认同自己是宋朝的一分子,并积极参与到保卫国家的战争中。1235年,宋蒙战争爆发,四川成了蒙古大军最先攻打的地方之一。阔端率领的蒙古军在四川攻城略地,十几万宋军溃不成军,沔州这样的军事重镇也被占领了。宋军被围困在青野原,情况十分危急。为了抵抗蒙古入侵,杨价带着五千兵马和自己的粮草前往四川支援。经过一番苦战,他们终于救出了宋将赵彦纳。之后,杨价留在四川继续与蒙古军作战,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他多次用奇兵袭击蒙古军,每次都能取得胜利。

杨价与抗蒙战争宋理宗听说这件事后,给杨价的部队加封为“御前雄威军”。当时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大陆,几乎无敌。但杨价的军队是少数能打败蒙古的力量之一,可见其实力强大。为了更好地保护四川,杨价还扩大了军队规模,人数达到了一万多人。他常年驻守在长江南岸,让蒙古军不敢轻举妄动。1239年,蒙古大军进攻川东,想渡过长江,在石洞峡与杨价的部队展开激战,结果再次惨败。这一战后,杨价成了公认的抗蒙英雄,受到明将孟珙和余玠等人的重视。他的军队也成为了南宋抗击蒙古的主要力量。1242年,四川形势变得非常危急,成都、嘉州和重庆三个战略中心只剩重庆还在宋朝控制下。宋理宗赶紧让余玠来领导四川的抗蒙战争。余玠打算重用杨价,但这时杨价不幸病逝,由他的儿子杨文接任。杨文同样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可以算是个军事天才。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积极投身抗蒙战争,并取得了一些胜利。他还向余玠提出了“保蜀三策”,有上中下三种策略。余玠权衡利弊后,选择了中策,即在险要山地修建城池来抵抗蒙古。杨文举荐兄弟俩筑城为了让城池更坚固,杨文把播州的冉琎、冉璞两兄弟推荐给了余玠。这哥俩帮忙建了钓鱼城,这座城池是“城塞结合、军政结合”的模式。后来,在这两兄弟的帮助下,余玠又陆续建了十来座城池,比如青居、大获、方顶和天生这些。这样一来,整个防御系统就变得坚不可摧了。

钓鱼城与蒙古大军的较量钓鱼城的历史地位我就不多说了,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出现和播州杨氏家族有很大关系。1259年,蒙哥汗率领四万大军攻打钓鱼城。杨文听说后,赶紧带兵来支援,和城里的守军一起夹击蒙古军队,让蒙古军队几次攻城都没成功。蒙哥汗对钓鱼城束手无策,足足围了半年。气急败坏的他为了找到破城的办法,亲自爬上瞭望塔观察钓鱼城,结果被宋军的大炮给打伤,没多久就去世了。蒙哥汗的死影响非常大,改变了世界局势。怎么说呢?首先,蒙哥汗一死,蒙古大军只好撤退,忽必烈也从南方撤回来争夺汗位,宋蒙之间的战争暂时停了下来,南宋也因此多活了二十年。其次,蒙哥汗去世的时候,他弟弟旭烈兀正在发动第三次西征,已经占领了亚欧大片土地,和埃及的战争也快开始了。但是,旭烈兀听到哥哥去世的消息后,放弃了进攻埃及,撤军回到中亚,建立了四大汗国之一的伊儿汗国。这个决定让欧洲免受蒙古大军的侵扰,也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所以,钓鱼城之战非常重要,不仅保住了南宋一时的安全,还救了欧洲文明。有些历史学家甚至称钓鱼城为“上帝折鞭处”。这么说吧,杨文对修建钓鱼城真是立了大功。钓鱼城能打胜仗,他也是功不可没的。

播州杨氏的兴衰与贡献钓鱼城之战之后,播州杨氏继续抵抗蒙古,书写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篇章。无数人在战场上牺牲,真是让人感叹不已。宋朝灭亡后,随着忽必烈的招安和优待,为了保护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播州杨氏选择了归顺元朝,被封为播州公,继续以土司的身份管理播州。在元朝时期,朝廷非常重视播州杨氏,他们的领土也大幅扩张。今天的遵义市全境、黔南州北部以及凯里市西北部,都属于播州杨氏的管辖范围,总面积达到了五万平方公里。这段时间,也是播州杨氏最鼎盛的时期。他们为元朝维持西南地区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土司政权之一。明朝建立后,播州杨氏的第二十一任领主杨铿投降了朱元璋。朱元璋允许他继续担任播州的世袭统治者,每三年进贡一次就可以,不需要缴纳其他赋税。这是为了保持西南地区的稳定考虑的。继续实行土司制度,是朱元璋在明朝初期的重要政策之一。不过,他内心多疑,对播州杨氏并不是完全信任。因为那时的播州杨氏实力太过强大,拥有数万兵力,朱元璋担心他们与川滇藏甘地区的北元势力联合起来。为了测试播州杨氏的忠诚度,朱元璋曾要求杨铿派出两万步兵和三千骑兵作为先锋,帮助南征将军傅友德攻打云南。杨铿的忠诚表现杨铿为了表示忠心,不仅按朱元璋的要求派兵,还主动给明军供应粮食和草料,甚至把子弟送到南京国子监读书,其实就是让人质在那里。

播州杨氏的崛起与反叛后来,朱元璋对播州杨氏的疑心稍微减轻了一些,但他还是不太放心。接下来的几代皇帝也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对播州的控制,不过主要都是安抚政策,没有直接动用武力。这是因为播州的位置实在太关键了,而且那里的居民大多是强悍的少数民族,周围还有很多蒙古残余部队和不服明朝管治的少数民族政权。一旦播州出事,会影响到明朝对贵州和云南的统治。所以,在明朝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时,他们不得不暂时保留播州杨氏的势力,并且尽量安抚他们。比如说,播州的土地肥沃,有数百万亩田地,但他们每年只需要交五千八百石的赋税。这说明明朝虽然对播州杨氏很警惕,但也无可奈何,只能用各种安抚手段来维持控制。由于这种情况,播州杨氏的地位越来越高,逐渐变得骄纵和叛逆。他们不仅对境内的百姓施行严苛的统治和剥削,有时还会和明朝对抗。时间长了,播州杨氏就有了反叛的想法,打算占领云南和四川,建立一个横跨云贵川的独立王国。隆庆五年(1571年),杨应龙成为播州宣慰司,也就是第30任播州杨氏的领主。他生性猜忌、阴险狠毒,野心也很大。一上任就开始密谋反叛明朝。

杨应龙的叛乱野心万历年间,杨应龙发现明朝在四川的军队实力不强,就开始偷偷壮大自己的力量,打算占领四川,实现他祖先建立国家的梦想。为了这个目标,他还特意给自己做了龙袍和龙椅这些皇家用品,还建了宫殿,用了宦官和宫女,对外摆出一副皇帝的架势。但是,这家伙太残暴了,喜欢杀人立威,搞得大家都恨他。手下的人纷纷背叛,甚至因为他宠幸小妾而杀了老婆和岳父,结果他的妻舅张时照就把他的阴谋告诉了万历皇帝。万历皇帝其实早就预料到杨家会造反。正当他准备派兵去平定播州的时候,又传来了倭寇入侵朝鲜的消息。聪明的杨应龙马上给万历皇帝写信,说自己根本没想造反,都是张时照在诬陷他。为了消除皇帝的疑虑,他还主动提出要派兵去帮忙打倭寇。那时候明朝国力已经衰弱,万历皇帝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可是直到1598年朝鲜之战结束,杨应龙都没派出一兵一卒。而且趁明朝远征朝鲜的时候,杨应龙趁着四川、云南等地防守薄弱,发兵攻打,杀了不少官兵和平民,占领了很多土地,势力变得更强了。万历朝的播州之战1599年,也就是万历二十七年,万历皇帝发起了他的最后一次大战——播州之战。他命令李化龙率领贵州、四川和湖北等地的二十四万大军,分成八路一起攻打播州。还给了李化龙尚方宝剑,可以自行决断,不受拘束。

播州之战与明帝国衰落为了平定播州,万历帝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要知道那时候明朝国库已经很空虚了,一下子出动二十多万大军,可是要花不少钱的。尽管杨应龙之前多次打败明军,手底下也有几万精兵,但在明廷的强大实力面前,他最终还是兵败自杀了。不过,杨应龙在播州之战中表现得非常顽强,硬是抵抗了一百四十多天。虽然明军杀了两万多人,但明军的损失也非常惨重。杨应龙死后,杨氏家族对播州长达七百多年的统治彻底结束了。之后,明朝开始直接管辖播州,并将其分成两部分,分别划归贵州和四川。为了平定播州,明朝几乎耗尽了国库和国运,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仅仅四十多年后,明朝就灭亡了。因此,明史上有句话说“明实亡,亡于万历”。而播州之战是万历在军事上的最大失误之一。虽然明朝赢得了战争,但实际上万历帝之前做了很多错误决策,错过了很多机会,最后只能派出大军远征。问题是,为什么播州杨氏与唐朝、宋朝、元朝都能和平共处,却与明朝无法相处呢?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中原王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逐渐加强,土司制度的存在已经成为文明进步的障碍,注定要被淘汰。

播州杨氏的兴衰说到播州杨氏,它是贵州地区最重要的土司,在唐宋元时期很好地维护了西南地区的稳定,而且对中原王朝非常忠诚,所以一直保有世袭权力。不过到了明朝,情况开始有些变化。明朝不仅要面对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威胁,还要应对西南地区土司政权的挑战。再加上开发西南地区的实际需要,与播州杨氏等土司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其实解决播州问题还是有办法的,比如实行“改土归流”。但是杨氏家族做了几百年的土司,早就像是一个小王国一样,根本不肯接受这种改变,反而野心越来越大。明朝廷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不得不采取武力手段,即使最后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所以播州杨氏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时间问题。他们因为野心太大,所以提前走向了灭亡。回顾播州杨氏的历史,可以说是非常辉煌的,存在了725年,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土司能比。而且在南宋末期和明朝末期,播州杨氏两次改变了国家的命运,甚至还间接影响了欧洲文明的发展,这种实力和影响力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可惜的是,播州杨氏的结局并不光彩,最终以反叛者的身份被镇压,真是令人惋惜。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