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里没有性别对立

DrawKer 2024-11-01 10:20:54

巴黎奥运会,场内场外都很“精彩”,好在奥运精神不变,而大多数争议也是围绕国别而非性别。

看中国游泳队拿金牌的时候,则想起之前错过的一部高分院线——《泳者之心》。

电影被引进后首先遭受争议的就是这个译名:Young Woman and the Sea里的“年轻女性”不配出现在宣传海报上吗?为什么不直译成《老娘与海》呢?

这个吐槽听着有点奇葩,但考虑到国内互联网上的性别对立情绪,好像出什么拳都不奇怪了,只是觉得与其去为这种事情咬文嚼字,倒不如好好推荐这部9.1分的佳作。

电影主角是一位名叫特鲁迪·埃德尔的女性,她在1926年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比此前完成此举的5位男性最好成绩还快了2个多小时。

当然,这一切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

作为人物传记故事,《泳者之心》没有什么光怪陆离的表现手法,只是老老实实地记述了这位女性的成长之路,一如国内正火的《唐朝诡事录之西行》,跳出全世界都在发癫的模板,复现了一段坎坷但坚定的人生经历。

要知道,特鲁迪所处的20世纪初,即便是美国也没走到尊重女性的开端,大庭广众之下学习游泳的女性更是要遭受生活不检点的骂名,而幼年便发愿要学习游泳的特鲁迪,更是直接遭到了父亲的严肃反对。

好在,每个可爱的女主角一般都会有位通情达理的母亲,特鲁迪甚至还有个志同道合的姐姐,在母亲的全力支持下,姐妹二人终于走上了学习游泳的道路。

尽管后来姐姐因为时代的限制没能继续在赛场上拼搏,但她一如既往地支持着妹妹的选择,甚至还在特鲁迪横渡英吉利海峡时纵身入海,陪妹妹渡过最艰难的时刻。

无论母亲还是姐姐,距离特鲁迪最近的女性都给了她坚定自我的力量,所以从决定学游泳开始,特鲁迪一直说的是“我想要”而不是“我能否被允许”。

但放眼特鲁迪横渡英吉利海峡整段历程,不只是身边的女性在给予她力量,或者说,特鲁迪能被时代选中有其偶然性,但那样一个女性不被重视乃至不被尊重的年代里,出现如同特鲁迪这样的“英雄”是一种必然。

特鲁迪为什么要学习游泳?

因为新闻报道海难死去的大多数是女性,只因为她们不会游泳。

年幼的特鲁迪和知识水平有限的母亲都不懂什么叫做女性主义,但她们知道的什么是感同身受,同为女性,她们都感受到了社会的束缚与无力。

而这,也是特鲁迪后续选择坚定目标的真正源头——你们说女人不可以,那我特鲁迪就要证明,我可以,和我一样的女性都可以。

也正是被这种信念感所吸引,当特鲁迪第一次选择放弃时,她遇到了以自己为偶像的小女孩;在迷失方向的时候,遇到了为她点起篝火的陌生女性们。

即便那时那刻,特鲁迪已经穿上了抹胸泳衣,而这群岸上的女人还穿着束腰与长裙,她们的灵魂却能够隔空击掌,只为庆祝这个属于女人的觉醒时刻。

诚然,和大部分女性主义作品一样,戏里戏外的特鲁迪都遭受了来自男性的嫉妒与阻挠,但《泳者之心》真正的光辉在于,它把这些当做困难的一部分,而非对立的一种形式。

毕竟,海里没有性别对立,特鲁迪本该只是人类的代言,无畏勇敢地击碎每一个生死考验。

不吹不黑,看个电影,说个观点。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