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麦克阿瑟10:抛开朝鲜战争,他的人生堪称完美吗?

巴巴维维 2024-05-04 22:31:46
【人物篇】麦克阿瑟10:抛开朝鲜战争,他的人生堪称完美吗?

早在1944年7月,罗斯福与尼米兹、麦克阿瑟在珍珠港举行会晤时,就提出过自己的担忧——如果要攻占菲律宾群岛的吕宋岛,是否要付出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伤亡。如果是那样的话,美国是承受不起的。

麦克阿瑟不假思索地否定了这种可能性。他强调正面攻击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武器有更强的火力,只有平庸的将领才会继续正面进攻,英明的将领绝不会再干这种傻事了。

麦克阿瑟此番表态是当着尼米兹的面说的,海军及所属的陆战队在太平洋上英勇拼杀,大大加快了太平洋战场的进程,可这些在麦克阿瑟的眼里一钱不值,只不过是“平庸”和“愚蠢”。

1944年10月,美军在莱特岛登陆,开启菲律宾战役的序幕。

1945年1月9日,美军第6集团军在吕宋岛西北部林加延湾登陆。随后美军将进攻重点指向马尼拉和巴丹半岛。3月,上述目标均被美军攻占。

在此期间,吕宋岛日军没有倾尽全力硬拼,岛上最高指挥官山下奉文将主力12万人收缩在吕宋岛东北部,另有5万人则分布在该岛中部和南部。

7月,日军大规模抵抗趋于结束,残部5万多人退入密林中,麦克阿瑟凭此宣布菲律宾战役已经结束。此役,美军伤亡4.7万人,日军在菲律宾近40万守军或亡或被俘。

在此期间,斯普鲁恩斯指挥第5舰队于1945年2月至3月间攻占硫磺岛,为陆军战略航空兵部队打下了一座中转基地。又于3月至7月攻占冲绳岛,逼近日本本土。

硫磺岛战役和冲绳岛战役美军合计伤亡近11万人,日军伤亡14万人,其中被俘1万人。

从伤亡数字来看,麦克阿瑟指挥的菲律宾战役完胜。但从战役对战争进程的影响看,太平洋战区部队实施的战役直接将战火烧到了日本的家门口,而菲律宾战役的失利则对日本人来说不痛不痒。

孰对孰错就让后人自己品味吧。

1945年的太平洋战场还有一些战事往往被忽略。

当菲律宾诸岛上激战正酣时,麦克阿瑟有意抽出第8集团军向荷属东印度群岛(印尼)进军。这里是东南亚最重要的产油区,1942年日军占领这里后,当地开采出来的石油有一半被运回日本本土。但随着日军海上运输能力下降,能够运回日本本土的原油迅速下降,1945年整个上半年的运量几乎为零。

麦克阿瑟的决定激起了澳大利亚人的不满。澳军第1集团军司令布兰西抱怨说,自己的部队一直留在后方的新几内亚岛、新不列颠岛和布干维尔岛收拾残局,而美军则在前方收割胜利果实。

论战斗力,澳军一点都不比美军差。早在美国参战前,澳军就已经在北非建立功勋,其中澳大利亚第6师、第7师和第9师是英国北非战区战斗力最强的步兵师。1940年的昔兰尼加战役、1941年的托布鲁克保卫战都有他们的身影。尤其是在托布鲁克,澳军第7和第9师驻守期间,隆美尔始终无法突入这座北非最重要的要塞。而到了1942年的夏天,接替他们的部队(主要是南非部队,还有印度籍和英国籍部队)仅仅在几天之内就缴械投降了。

为了平息澳大利亚人的愤怒,麦克阿瑟决定用澳军实施婆罗洲战役。

1945年5月1日,澳军第1军共1.8万人在婆罗洲(加里曼丹岛旧称)东部的打拉根登陆,随即开始实施“双簧管行动”。

6月10日,麦克阿瑟在空军司令肯尼的陪同下来到加里曼丹岛的文莱。两天前澳军刚刚在这里实施登陆,婆罗洲战役进入了关键时刻。

麦克阿瑟和澳军官兵这时还不知道,一场规模虽然比“巴丹死亡行军”小,但死亡率远超前者的行军正在进行着。

1942年至1943年,在新加坡被俘的澳大利亚籍和英国籍战俘有相当一部分被押送到加里曼丹岛,负责为日军修建机场。由于他们的生活条件太差,至1945年5月时,活下来的战俘几乎每个人都身体极度虚弱并患有各种疾病。

当澳军实施登陆后,日军守岛指挥官、第37军司令马场正郎中将下令转移战俘。其中在山打根的2300多名战俘经历了一次可怕的死亡行军,仅在途中就有超过一半的人死亡。而到战争结束时,因屠杀、病亡、饿毙,仅有6人最终活了下来。这起历史事件被称作“山打根死亡行军”。

由于宣传的力度不够,这起悲剧鲜为人知,但它不应该被忘记。

临近战争末期,美军陆海军之间的纷争也进入高潮。1945年4月3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颁布命令:太平洋地区所有地面部队统归麦克阿瑟指挥,所有海上力量归尼米兹指挥。

这种白痴一样的命令不知道为何会出自美军的最高智囊团,但这就是事实。此时海军的最大靠山罗斯福已经病入膏肓(罗斯福虽然不曾参军,但他在一战时担任海军部次长,与海军有着不解之缘,他也时常被陆军诟病为“海军的人”),并于1945年4月12日去世。

副总统杜鲁门品尝到了最美味的、从天上掉下来的馅儿饼。而论和军队的渊源,他曾在一战时担任过炮兵连长,勉强算是陆军的人。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海军在和陆军的博弈中处处落于下风,直到1945年底,已经担任海军作战部长的尼米兹终于实现逆袭,他凭借跟杜鲁门之间迅速建立的密切的私人关系,为海军重新赢得了尊重。

不过那是几个月以后的事了,眼下麦克阿瑟则在太平洋上占据上风。1945年4月13日,西南太平洋战区参谋长萨瑟兰飞赴关岛(太平洋战区前线指挥部所在地),向尼米兹索要地面部队兵权,后者不仅拒绝了这个小丑,还毫不客气地将其扫地出门。

5月15日,为了推动战争进程,尼米兹屈尊来到马尼拉,与麦克阿瑟举行会晤。双方达成了一些共识,至少两个人都认为不存在“任何陆军将领不得归海军将领指挥”的荒谬意见。为了缓解日益加深的矛盾,他们还商定,在下一次军事行动中,参考1942年火炬行动的指挥方式——在登陆部队在陆地建立指挥部前,行动由海军将领指挥,而此后将指挥权移交给陆军将领。

尼米兹和麦克阿瑟所说的“下一次军事行动”指的是在日本九州登陆的“奥林匹克行动”。这场被评估为可能造成盟军45万人伤亡代价的战役(盟军认为如果进攻日本本土遭遇拼死抵抗,盟军总伤亡数字可能高达120万人)最终没有实施。

1945年8月15日,田黄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同一天杜鲁门致电麦克阿瑟:“根据美国、中华民国、联合王国、苏联政府之间的协定,你被指派为同盟国的最高联合司令。你的任务是要求并接受日本田黄、日本政府以及日本帝国统帅部的正式官方代表们签署的投降文件。”

麦克阿瑟能够获此殊荣其实对海军来说是不公平的。细数太平洋上发生的战斗,除了锦上添花的菲律宾战役,还有哪场关键战役是他指挥的?

所以这个决定公布后,尼米兹首先表达了不满,他并非贪慕个人虚荣,而是为整个海军鸣不平。还未卸任的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直接找到杜鲁门,在无法更改既定事实的情况下,他要求既然麦克阿瑟代表整个盟国参加投降仪式,那就应该让尼米兹代表美国在投降仪式上签字。杜鲁门和马歇尔自知理亏,当即表示同意。

受降工作随即展开。麦克阿瑟定了一个基调——

日本本土局势不稳定,和平还未最后实现,盟军要保持高度警惕;

不得恐吓和刺激日本人,也不要有意贬低田黄,以免激怒疯狂的日本军人;

为了让散布在各地的数百万日军有序交出武器,各国军队(英法荷)在正式接受投降前,不得向自己的殖民地进军。

在这几点的基础上,他要求日本政府迅速派出一个高级军方代表团来马尼拉,商讨投降内容和盟军进占日本事宜。

此时日本最后一任战时首相铃木贯太郎已经宣布辞职,田黄命令他的叔叔东久迩宫组建看守内阁,并向马尼拉派出接头人。

8月19日,两架涂成白色的飞机飞赴马尼拉,机上是日方联络小组的负责人、陆军副总长河边虎四郎以及15名代表。两架飞机事前拿到了无线电识别信号——“巴丹”。

在机场迎接日方代表的是麦克阿瑟的情报处长威洛比,随后他引领日本人前往盟军司令部。沿途马尼拉市民“亲切”地冲着他们喊着“八格牙路”。仅在几个月前,日军就是在这里实施了一场大屠杀,超过10万马尼拉市民被日军用各种方式虐杀。

麦克阿瑟没有出面接待河边虎四郎一行人,他只是派出了自己的参谋长萨瑟兰。后者也没有跟对方握手,见面后直接宣读了远东盟军总司令部第1号命令。这份命令有几个要点,其一是指明各地日军应向谁投降;其二是告知日方,盟军将于9月初在东京湾的一艘军舰上举行受降仪式。第一批美军将于8月23日在横滨(位于东京以南30公里)厚木机场着陆,届时日方必须撤走机场附近所有部队,并提供美军前往横滨市区的交通工具及食宿。

河边虎四郎认为23日时间太仓促,遂提出将日期改为26日(后来又改为28日)。美方表示同意。

8月28日,美军第11空降师先遣部队乘坐45架运输机在厚木机场着陆,日军大本营派出情报部长有末精三中将迎接。同一天,哈尔西率领第3舰队驶入东京湾,他的旗舰“密苏里”号幸运地成为受降仪式举办地。

8月30日,第11空降师其余部队已经陆续降落在厚木机场。第8集团军司令艾奇尔伯格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指挥部。麦克阿瑟也于这一天从冲绳动身,于当天下午2时与艾奇尔伯格会合。

在前往横滨市区时,随行人员习惯性地带着手枪,麦克阿瑟要求他们都收起来,什么武器都不带。

从机场到市区有13公里的路程,沿途是配备武器的日军负责警卫。日方给麦克阿瑟准备了一辆破旧的林肯牌汽车,前面负责开道的是一辆消防车。车行驶得很慢,路上看不到人,商店的门也都紧闭着。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花了两个小时才抵达下榻的新大饭店,那里是横滨少数未遭到破坏的建筑物之一。

艾奇尔伯格后来回忆说,自己一路上连大气都没敢喘。随行的参谋在吃晚饭时,总是控制着自己不要冲上去抢走麦克阿瑟的食物——他担心里面有毒。麦克阿瑟也有些紧张,他对部下们说:“今天是一场军事冒险,我们站在敌人的国土上,只凭借一点兵力要看管19个全副武装的师,还有7000万疯子。”

9月2日,东京湾上空乌云密布。在受降仪式开始前出现了几个小插曲。海军派出一艘崭新的登陆艇去接麦克阿瑟,但他嫌登陆艇太小了,不符合自己的身份。麦克阿瑟还要求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升起自己的将旗,但海军没有这个传统,事情一直报到尼米兹那里,最后还是哈尔西提出在自己的将旗旁边一同升起麦克阿瑟的将旗。

整个仪式仅进行了十分钟。日方代表在签字时磨磨蹭蹭,哈尔西冲着他吼道:“快签!他吗的!快签!”

当美、中、英、苏、澳、加、法、荷、新各国代表依次签字后,2000架飞机刚好飞临东京湾上空。

对于绝大多数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人来说,随着战争的结束,他们也悄悄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有人兵败自杀,有人身陷囹圄,有人功成身退,也有人在延续着辉煌。

美军将领的结局因为有麦克阿瑟就要着重提一下。

战时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是最干净利落的一个。他在当年挂靴养老,把职务交给了尼米兹。1956年,他在一所海军医院安详离世,享年78岁。

尼米兹于1945年12月继任海军作战部长,他只干了一届,于1947年卸任。其间他和杜鲁门建立了亲密的私人关系,并凭借这一点挽救了海军的地位,使其不至于完全落在陆军和战后才独立出来的空军之后。1966年,81岁的他在旧金山去世。

马歇尔战后也辞去了陆军总长之职,他的继任者是艾森豪威尔。马歇尔不服老,他后来出任杜鲁门政府的国务卿。1947年,他提出“复兴欧洲”的一揽子计划,使美国得以全面介入欧洲事务。1959年,79岁的马歇尔病逝于华盛顿的一家陆军医院。

至于麦克阿瑟的战后经历已经众所周知。他先是在东京当了几年的太上皇,然后以70岁高龄投身于另一场大战,并最终吞下了自己一生酿下的苦果。

也许没有那场战争,麦克阿瑟会有一个完美的人生。他似乎已经用尽了自己的运气,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一个错误的对手,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1951年4月,被解除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返回国内。次年,不甘隐退的他参加美国总统大选,但在共和党内选举中,败给了自己昔日的副官艾森豪威尔,后者则如愿入主白宫。

1964年3月5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病逝于华盛顿,终年84岁。

1 阅读:105

巴巴维维

简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