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经济指标中,GDP(地区生产总值)是一系列经济活动转化出的宏观经济成果,直接反映了当地的经济体量。
在泰州市,海陵区的经济体量是何段位?
以2023年度的GDP情况为例,海陵区774.45亿元的体量仍不能摆脱全市末位的局面,对于这种表现,不少网友觉得很不满意的同时也非常希望海陵区实现进位,虽说成为全市首位尚不现实,但跻身全市中游为何也难以做到呢?海陵区就拿不出位列全市中游的经济体量吗?
在主观意愿上,海陵区的经济体量能跻身泰州市中游固然是好事,毕竟GDP越高意味着背后的产业规模越庞大、竞争力更强。但从现阶段的客观情况来看,海陵区着实面临着很大的难度。
经济体量跻身全市中游,海陵区有多难?
一、海陵区虽是泰州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但不在市里的重点发展区域
与县级市、县拥有一定自主权的情况不同,市辖区、市属开发区则与地级市市本级高度关联,在实际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分工、被支持力度等宏观层面上均由市本级主导。
所以对于各区而言,自身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来自市本级的宏观影响更不容小觑,因为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任何地级市市本级都做不到对各市辖区、市属功能区“一碗水端平”,所以只有受市本级重视的区域、被市本级重点发展的区域才更容易取得可观的经济体量。
在泰州,海陵区是市本级的重点发展区域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海陵区虽然是泰州中心城区的起步区,但市本级从设市以来并未将海陵区作为绝对的城市核心来打造。
在泰州医药高新区与高港区“区政合一”之前,前者是由市本级直属直管的开发区,堪称市本级的“自留地”,受重视程度、发展顺位明显高于海陵区。由于空间范围地跨海陵区与高港区,所以医药高新区既起到了培育、聚集产业的重要作用,也起到了连接海陵与高港,促进两者融城的作用。
在医药高新区与高港区“区政合一”成为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后,市级并没有将由高新区从海陵区代管的明珠街道、凤凰街道划转回海陵区,而继续由医药高新区实际管理。由此造成了高港区实际管理范围大于行政区划范围、海陵区实管范围依然小于行政区划范围的局面。
例如泰州金融广场、泰州华润万象城所在的凤凰街道虽然可在行政区划上归属海陵区,但在实管口径上属于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所以区域内的产业和企业所创造的GDP、财税收入等归入后者。
二、海陵区的服务业体量没有形成绝对优势
可能有网友会说海陵区是中心城区,已经经历了工业退城、工业外迁,追求经济体量毫无意义,苏州姑苏区的体量不也是全市最低吗?
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客观。
首先,GDP并非只有工业才能产出,服务业不仅同样可以,而且所占比重相对更高,既然强调“中心城区”,那么服务业恰恰应是其优势和支柱才对。
再者,姑苏区的体量是苏州最低不假,但放眼江苏省内来看,与海陵区、姑苏区同为“老城区”的市辖区并不全是全市末位。例如无锡的梁溪区,南京的鼓楼、秦淮、玄武都是坐拥老城且以服务业为绝对主导的市辖区,但这些区域的经济体量在当地并非末位。
以无锡的梁溪区、南京的鼓楼区为例,前者1624.13亿元的GDP中有1410.54亿元是由服务业创造,比重高达86.8%!后者2038.79亿元的GDP中有1891.54亿元由服务业创造,比重更是高达92.8%!可见并非所有的“老城区”皆为全市经济体量垫底的区,服务业体量的大小才是决定其经济体量的上限。
在海陵区,服务业转化出了多少GDP?
同样是在2023年,海陵区实现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430.52亿元,只占全区GDP的55.6%,假设海陵的服务业增加值是现阶段的2倍,整体的GDP不仅不会垫底,而且泰州也会新增一座千亿级市辖区。
但现实情况是海陵的工业体量本就在全市不占优,服务业体量却也未形成绝对优势,要以此跻身全市中游位置的确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