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之战到底多惨烈?战后9位将军长眠,总预备队为何最后都没上

大国迷雾 2025-04-15 09:47:01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这些战役有的带来的是阶段性或者决定性的胜利,而有的,带来的却是流血和牺牲。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国民党依旧贼心不死,眼看着大势已去,蒋介石立即下令要“围剿”共产党,由此发生了解放之前的三大战役,即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而在解放战争期间,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绝对是最惨烈的战役之一,而在这片战场,战后竟有9位将军在此长眠!

惨烈无比的塔山阻击战

1948年,在国民党始终不知悔改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人民承受不必要的战争苦难,东北野战军决定从长春等地南下,辽沈战役就此打响。

之所以选择从东北开战,是有战略考量的。

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有着全局性的战略地位,这里不仅紧靠苏联和蒙古,还和朝鲜隔江,如果能够拿下东北,不仅对全国统一有利,对国家发展更是有利。除此之外,东北野战军也是解放军部队中的王牌。

所以思虑再三,中央决定从东北开战,并且让东北野战军领头带兵和国民党军队抗衡。

但即便有王牌部队之称的四野冲锋,这场战役也让我们损失了许多对国家忠心耿耿的英雄,尤其是在塔山阻击战中。

1948年10月中旬,辽沈战役已经到了收尾时期,但是锦州的国民党军队还没有完全被歼灭。

如果国民党军队不尽数歼灭,拿不下锦州,就意味着解放遥遥无期。

如果能顺利拿下锦州,那么国民党和援军的联系就可以被顺利切断,我党就能彻底掌握战场主动性,这对解放军十分有利,全国解放也很快就能实现。

但解放军看到了这一点,国民党自然也能看到,蒋介石不愿意放弃锦州,仍旧命令军队在锦州苦苦挣扎。

面对这种情况,我党决定安排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进入塔山,以此切断国民党援军进入锦州的陆地通道。

由此,塔山阻击战正式开始。

在接到任务时,第四纵队就知道,无论如何都必须保住塔山,哪怕是死,也不能让塔山落入国民党的手中,否则对于解放大计来说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阻碍。

在战场上,死亡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第四纵队不怕死,但塔山必须守住,这是他们接到的命令,也是他们对人民群众的承诺。

为了提振士气,第四纵队的全体将士直接在塔山的阵地上立起了“与阵地共存亡”的牌子,足以见得这些英雄烈士的拳拳爱国之心。

阻击战势必是惨烈的,因为敌军会为了打通这条道路不顾一切,守军则要承担巨大的压力。

在几次激战之后,我军不少英雄命丧战场,这让当时的第四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感到十分心痛。

可塔山的将士们已经下定了决心,要确保人在阵地在。这五个字看似简单,但背后却是用许多先烈的鲜血铸就而成的。

就在第四纵队战斗力量所剩无几之时,时任的东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实在心疼,忍不住将伤亡人数上报,希望能够得到组织支援。

但即便如此,组织却没有继续派兵援助,反而告诉程子华,不要上报伤亡人数,无论如何,四纵都一定要守住塔山。

那么,在塔山英雄已经壮烈牺牲许多的情况下,组织为何不愿意让援军上场?而四纵最后到底是如何守住塔山的?

为何援军一直没上?

其实,组织这么做,有更重要的考量。

四纵上塔山之后,留在后备的是一纵,一纵是总预备队,而非塔山战役的预备队,如果盲目将一纵派给四纵,那如果锦州有意外,一纵将无法从塔山抽身,更无法支援锦州战场。

当时解放军的每一个将士都很清楚,塔山阻击战是锦州之战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塔山守住了,锦州却失守了,那么这场战役,终究还是失败的。

放到全局来说,这很有可能导致已经在收尾期的辽沈战役,也很有可能功亏一篑。

孰轻孰重一目了然,面对这种情况,一纵没有前往塔山支援,也情有可原。

与此同时,一纵没有上,还有另一个原因。四纵在塔山的伤亡固然巨大,但仍有一整个师的兵力在后备,战斗力还算完整,不至于出现塔山守不住的情况,所以思虑再三,组织并没有派一纵总预备队前往塔山支援。

虽然如今在历史书上读到的内容,是辽沈战役的胜利,但这其中,是千千万万个烈士的牺牲和付出。

1987年,曾经在塔山浴血奋战的四纵司令员吴克华在广州病逝,彼时他已经近八十岁高龄。

而在临终之前,吴克华心里最放不下的,还是那些当年牺牲在塔山的兄弟,因此,吴克华将军的遗愿就是,将自己的骨灰留在塔山。

和吴克华一样,后来四纵的政委、副司令、政治部主任、参谋长、第12师师长、12师参谋长、34团团长和34团政委,一共八名将军,也都决定在死后葬在塔山,和那些逝去的兄弟们一起长眠。

死去的将士们虽然已经看不到如今新中国的繁荣和昌盛,但是他们为新中国做出的努力却一直被铭记。如果没有他们,我们或许无法在锦州之战中获得胜利,或许无法在解放战争中获得胜利。

塔山阻击战的惨烈,长在新时代的人民或许根本无法想象,但那只是历史上诸多战争中的其中一个。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英雄在前赴后继,我们现在才能身处于和平年代。

希望塔山将士们的灵魂可以安息,中华儿女也将以史为鉴,为新中国的发展继续做出努力。

0 阅读:42
大国迷雾

大国迷雾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