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四川省药监局发布通告说,四川海梦智森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未能对受托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监控。
使得受托生产企业四川太极制药的部分批次产品,在关键生产过程中出现偏差,综合评定结论为不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
这个公告的专业术语很多,很拗口,直白说就是海梦智森的第十批集采仿制药间苯三酚注射液,质量不合格。
说到集采,去年12月份的医保第十批集采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当时大家主要的关注点,集中在三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身上。其实两毛二的间苯三酚注射液,在医药行业内部更受关注。
原因就是这款药的中标价格,低的业内人自己都不信。
集采现场,该药品的招采有效申报价格为2.8805元/支,第二名报价0.44元,已经下降了85%。
谁曾想四川海梦智森斜刺里杀出来,继续腰斩,价格直接报到了两毛二。
听到这个报价,现场代表们都惊呆了。
因为行业默认该注射剂的包装成本就在1到2毛。两毛二的支付价格还包含了13%增值税以及流通商至少5个点的配送费用。
就这,还没有算原料药、辅料和加工费啥的这些成本。
终于,在一片质疑中,该药品还是众望所归的出问题了。
至于四川海梦智森的这款间苯三酚注射液到底出了什么质量风险,目前还不清楚,反正就是不能用了。
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
这一违规案例,将B证企业低价集采中标的事儿又翻出来了。
近年来的药品集采,都有一堆的B证企业在生死线上求生存。
所谓的B证企业是苹果模式,只负责药品研发,而生产则会委托给其他单位,四川海梦智森生物就是B证企业。
接受委托的药品生产方四川太极制药是C证企业,类似于富士康。
截至到2024年6月底,全国B证企业数量达到1246家,相比2021年的100余家,三年时间增长了近1000家。
中国的国情是80%的药品在医院销售,离开医院这个市场,有些企业的销售收入可能为零。
所以B证企业为了生存,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抓住集采中标的机会。这类企业不中标马上“死”,中了标可以慢慢“死”,在“死”的过程中再寻找生的机会。
中标只是第一步,进入到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后,药企就有了各种“生”的机会。
药企除了觊觎集采的市场和现金流外,不惜一切的“杀进集采”,目的为了拿到“进入医院的敲门砖”。
因为药品进医院对于药企来说太难了。
药企可以通过集采中标进入医院,搭上各层关系后,接下来使出浑身解数想办法成为医院其他药品的供应商。
也就是说从羊身上赔的钱,要从狗身上再赚回来。
而不惜代价中标集采后,企业压缩成本是必然的,这个想都不用想。
业内的共识是仿制药换原料药的风险很大,但换辅料的情况是存在的。
除了原料外,药企对药品的包装上也是各种省钱。比如一些需要防潮避光的药品,药企可以选择性能更差的包材。
总之怎么能节省成本,就怎么来。
说到这儿有人会问了,这些制药企业怎么就这么胆大,敢这么胡干呢?
原因简单啊,因为抓不住,就赚钱了;运气不好被抓住了,也不用担心。
就像这次四川海梦智森的中标药品,被抓包发现质量有问题。
受到的处罚是:
取消中选资格,并将四川海梦智森和四川太极列入“违规名单”,暂停自2025年3月18日至2026年9月17日参与国家药品集采的申报资格。
然后,没有然后了。
这就算是处罚了。
我问一句,如果换做你,面对这样的处罚,你的胆子会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