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中等规模的民营银行大笔分红3亿,侧面印证了民营银行较强的盈利能力。
经行业内了解,山东首家民营银行蓝海银行,在2024年进行了3亿元大手笔分红。业内人士反馈,这可能是蓝海银行成立7年以来的首次大笔分红。
分红背后,是股东所需还是盈利所致?
首次大笔分红
公开资料显示,蓝海银行2024年3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现金红利分配的议案。根据蓝海银行股东兴民智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4年三季度报告,其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3023万元,按照其持有蓝海银行1.9亿股,占比9.5%,可推算蓝海银行2024年分红金额约3.18亿元,约占2023年净利润的40%。
民营银行近年来盈利能力较为稳健,尤其是息差较高的线上消费贷业务,为民营银行贡献了大部分利润,不少民营银行在盈利的基础上进行分红。但像蓝海银行如此大的分红比例,同业内并不多见。
对比银行业数据,蓝海银行的分红比例已经超过了2024年上市银行的平均分红率28%,也超过了六大国有银行30%左右的分红比例。
据不完全统计,这不仅仅是蓝海银行首次大笔现金分红,也是2024年全国19家民营银行中仅次于网商银行(4.21亿)的现金分红。从分红比例来看,蓝海银行分红所占净利润比例,远远高于网商银行的分红比例(约10%)。
如此大的分红比例,是否合理?从资本充足率指标来看,2024年三季度蓝海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仅有13.21%,略高于2024年三季度民营银行资本充足率12.18%,但是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13.80%。
与自身以往数据相比,蓝海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呈现下滑。根据财报数据,截至2023年末,蓝海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4.23%,到2024年上半年跌幅较大,三季度有所回升,但仍未达到年前水平。
在资本充足走弱的情况下,民营银行更应该留存利润,强化资本充足水平,以抵御经营中面临的可能性风险。特别是民营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有限,资本规模本是制约民营银行发展的一大瓶颈。
目前民营银行暂无IPO上市的案例,资本补充来源多为历史留存收益、历史或新股东增资等,外源补充来源较少。为应对银行业利率下降带来的净息差下行、夯实服务实体经济的资本等,民营银行谨慎实施现金分红,才是行业发展常态。
那么为何仍有民营银行进行大笔分红呢?答案或与股东需求有关。相比其他银行主体,民营银行的股东具有特殊性,基本上以民营企业股东为主。民营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融资、资金等需求,往往也会与民营银行关联。
在蓝海银行大笔分红背后,可以看到它的几个股东经营情况不佳。蓝海银行的股东情况如下:
主发起人为:威高集团有限公司,持股30%;
共同发起人为:赤山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2.5%;
一般发起人为:迪尚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2.5%)、青岛福瑞驰科技有限公司(持股9.9%)、兴民智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9.5%)、山东安德利集团(持股8.1%)有限公司、烟台振华购物中心有限公司(持股7.5%)
蓝海银行的发起股东
第一大股东威高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大幅减少,2024年前三季度盈利1.56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盈利4.44亿元,同比下滑64.94%;兴民智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至2023年连续4年持续亏损,净利润分别为-3.55亿元、-5.48亿元、-5.21亿元、-3.32亿元。
客观来讲,蓝海银行分红主要基于自身较强的盈利能力,其虽然资产规模位于同业中等,但利润规模居前。即便如此,民营银行实施较大比例分红也须审慎考虑。
盈利能力超强
在民营银行中,蓝海银行是一家盈利超强的样本。
2017年蓝海银行成立时,实缴注册资本仅有20亿元,截止2023年末的所有者权益已经达到46.65亿元,6年时间实现了净资产翻番还多。
根据2023年资产500亿以上的民营银行的对照表,可以看出民营银行的业绩分化严重。蓝海银行2023年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实现了正增长。
截至2023年年底,蓝海银行总资产为527.68亿元,同比微增3.51%;总营收23.97亿元,同比增幅为17.59%;净利润7.96亿元,同比增长30.92%。从2019年开始,蓝海银行总营收连续五年实现正增长。
一个更加直观的数据是,蓝海银行的资产规模仅为众邦银行的一半,但利润规模却接近众邦银行的两倍。
业绩稳增的同时,高层也由内部提拔。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蓝海银行董事长和行长变动。监管核准宋学峰(1969年)蓝海银行董事长任职资格,以及王业方(1976年)蓝海银行执行董事、副董事长、行长任职资格,此前宋学峰为蓝海银行行长,而王业方为该行副行长。
不过,随着互联网贷款业务至严监管,民营银行的跨区域展业受到限制,蓝海银行自然也相应面临转型压力。
蓝海银行的资产规模,自2024年二季度开始下降。2024年三季度,蓝海银行的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 548.91亿元,较二季度和一季度的559.79亿元、575.61亿元出现一定程度的缩表。
除了2024年上半年行业资产荒因素外,蓝海银行规模变化的一个关键点是:2024年4月,蓝海银行因跨地域经营等违规事实被处罚。
很多民营银行认为自己可以全国展业,实际上没有明确的全国展业的许可。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1〕24号),地方法人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应服务于当地客户,不得跨注册地辖区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无实体经营网点、业务主要在线上开展,且符合银保监会其他规定条件的除外。
目前行业内普遍熟悉的四家获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线上存、贷款业务的互联网银行,是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浙江网商银行、四川新网银行和吉林亿联银行。虽然众邦银行对外宣称专注服务小微大众的互联网交易银行,苏商银行对外宣称是科技驱动的O2O银行,但是未见明确文件可以全国展业。
以往,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使得众多中小银行可以大规模跨地域经营,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规避异地展业限制,以此获取了近几年的规模和利润的快速增长。但是这种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蓝海银行等民营银行也未能例外。
据了解,蓝海银行的贷款业务之前主要靠助贷业务,尤其是线上个人消费贷款。全国展业的限制(严控跨地域经营)下来后,对蓝海银行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2020至2022年,蓝海银行线上个人消费贷规模翻倍。2020年12月,其线上个人消费贷款累计放款超过1000亿元。2022年12月,线上个人消费贷款累计放款超过2000亿元。
自营转型展望
互联网贷款业务严管之后,自营业务拓展是摆在中小民营银行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2023年末,人民银行对全国3936家银行开展评级,包含24家主要银行及3912家中小银行。我国银行业中小银行机构数量众多,在资源禀赋、市场定位、发展战略等方面各不相同。众多中小银行的自营业务转型过程中,也应结合自身的资源、定位、战略。
蓝海银行近两年也在积极推动自营业务转型,已经推出了个人消费贷款产品小康贷、房产抵押贷款产品蓝邸贷、个人汽车金融产品车享贷、中小微企业的线上信贷产品助业贷等普惠金融产品。
但从中小银行自营转型现状来看,目前还存在不少难点,包括行业增速放缓、同业竞争压力增长、获客难获客贵、组织和战略不匹配、技术和人才储备不足、风控和运营能力薄弱等。
随着银行对数字化建设投入增加,目前中小银行在自营业务核心能力方面已经具备支撑。此前,外界曾描述中小银行自营业务转型依赖金科公司的“代运营、联合运营”方案,但我们通过业内走访发现,实际上并不是。很多金融机构更多把外部平台的“代运营、联合运营”方案,当做获客渠道、风控服务商或者科技外包合作机构。
展望未来,在核心系统和风控自主的基础上,中小银行消费贷业务获客有望从单一助贷渠道驱动,向三方平台与自营渠道协同推进演进,进而促使业务结构更加健康,盈利模式更具可持续性。
来源:镭射财经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