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邻居带着孩子来家里做客。孩子们在客厅玩,我家娃正玩着他最心爱的变形金刚玩具,玩得不亦乐乎。邻居家的小孩看到了,也想玩,眼巴巴地看着我家娃。我笑着对儿子说:“宝贝,把玩具给弟弟玩一会儿好不好?” 没想到,儿子直接把玩具抱在怀里,大声说:“不行,这是我的,我还没玩够呢!”
那一刻,我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心里有些尴尬,觉得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不懂得分享。但看着他那坚决的小眼神,我又有些疑惑:孩子这样的表现,真的只是因为 “不懂事” 吗?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类似的场景,孩子面对他人想要分享自己东西的请求时,表现得特别 “小气”,怎么都不肯让步。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儿童物权意识的奥秘。
认识儿童物权意识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物权意识是指儿童对自己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认知,以及保护这种所有权的意识。简单来说,就是孩子能清楚地知道哪些东西是 “我的”,并且会努力维护自己对这些物品的支配权 。
物权意识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是孩子自我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孩子意识到 “这是我的玩具”“那是我的衣服” 时,他们就在逐渐构建自我与外界的界限,明白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良好的物权意识也为孩子日后的社交能力发展奠定基础。只有当孩子明确了自己的物品所有权,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也有同样的权利,从而学会尊重他人的物品和边界,懂得分享、交换和合作 。
(二)物权意识发展阶段儿童物权意识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其特定的阶段和规律。
0 - 1 岁的婴儿,对物品的归属并没有明显的概念。他们更多地是通过感官来探索世界,关注的是物品能给自己带来的直接感受,比如能不能抓、能不能咬。在这个阶段,婴儿还没有形成 “我的” 和 “你的” 这样的物权观念 。
1 - 2 岁的孩子开始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但物权意识还比较模糊。他们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都想拿到手,还不太能理解分享的概念。比如,看到别的小朋友玩玩具,可能会直接去抢,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自己喜欢的就是自己的 。
2 - 3 岁是孩子物权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被称为物权意识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明确地表达 “这是我的东西,不能碰”,对自己的物品表现出强烈的保护欲。他们会记住自己物品的位置和归属,甚至连爸爸妈妈未经允许动了他们的东西,都可能会引发孩子的不满和哭闹 。
3 岁以后,随着孩子认知能力和社交经验的增加,他们的物权意识会逐渐成熟。虽然仍然会在意自己的物品,但也开始理解分享的意义,并且愿意在适当的时候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
传统教育误区剖析在传统教育观念里,存在着诸多关于孩子分享的误区。很多家长秉持着 “大的要让小的” 这种观念,觉得年龄大的孩子理所当然应该把自己的东西让给年龄小的孩子。就像我家邻居,有一次两个孩子争玩具,哥哥正玩得开心,弟弟看到了也想要,家长就直接对哥哥说:“你是哥哥,要让着弟弟,把玩具给他玩。” 全然不顾哥哥眼中的不情愿 。还有家长总把 “要学会大方” 挂在嘴边,只要孩子不愿意分享,就会不断地劝说,甚至强迫孩子把自己的东西交出去。当家里来客人,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零食分给小客人时,家长就会说:“你怎么这么不大方,快把零食分给弟弟妹妹吃。”
要是孩子坚持不分享,一些家长还会直接给孩子贴上 “小气”“不懂事” 的标签。小区里的一个小朋友,每次在外面玩玩具,都不太愿意把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他妈妈就总是当着大家的面说:“这孩子太小气了,一点都不懂得分享,真不懂事。” 这样的话语,对孩子的心理伤害是极大的 。
(二)误区带来的危害这些传统教育误区,对孩子的心理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孩子被强迫分享,自尊心会受到严重伤害。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感受不被尊重,自己对物品的所有权被随意剥夺。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个被妈妈当众说 “小气” 的小朋友,每次听到妈妈这样说,他都会低着头,满脸委屈,时间久了,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 。
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也会被破坏。当孩子的物品总是被家长要求分享出去,他们会对自己是否真正拥有这些物品产生怀疑,内心缺乏安全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变得胆小怯懦,不敢去争取自己的权益 。
强迫分享还会让孩子对分享产生抵触情绪。孩子原本对分享可能并没有反感,但因为被强迫,会把分享和不愉快的经历联系在一起,从而从内心深处抗拒分享。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人际关系处理中,也会面临问题,他们可能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和分享关系,影响社交能力的发展 。
尊重物权意识的重要性物权意识强的孩子,能清晰地划分自身与他人的界限。在幼儿园里,这样的孩子面对其他小朋友未经允许就拿自己的彩笔时,会勇敢地说:“这是我的彩笔,你要先用得问我可不可以。” 他们懂得在生活中保护自己的权益,面对不合理的要求,能坚定地拒绝。这种边界感的建立,不仅能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更好地保护自己,也能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的边界,明白别人也有自己的物品和权利,不能随意侵犯 。
(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当孩子的物权意识得到尊重,他们会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这种尊重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孩子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被重视的,从而培养出独立、自信的人格。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孩子每次玩完玩具后,父母都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自己决定如何收拾和摆放,孩子会逐渐养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并且对自己充满信心。相反,如果父母总是随意干涉孩子对物品的处理,孩子可能会变得依赖他人,缺乏主见,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
正确引导方法当孩子表现出对物品的占有欲时,家长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比如孩子紧紧抱着自己的玩具,不愿意给别人玩,家长可以说:“宝贝,妈妈知道你很珍惜这个玩具,保护好自己的东西是对的。” 这样的肯定,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被认可,内心会充满安全感 。
(二)给予合理理由和选择家长在需要孩子分享或使用孩子物品时,要给孩子一个合理的理由,并提供选择。如果家长想借孩子的画笔用一下,不能直接拿,而是要对孩子说:“宝贝,妈妈现在需要画一幅画,但是没有画笔,你能不能把你的画笔借给妈妈用一下呢?等妈妈用完马上就还给你。当然,如果你现在不想借,也没关系的。”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物品有决定权,同时也能理解他人的需求 。
(三)榜样示范与故事引导家长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与孩子分享自己的东西,比如把自己喜欢的水果分给孩子吃,或者和孩子一起分享一本有趣的书。家长还可以讲述自身或他人分享的正面故事,通过绘本、动画片等方式引导孩子理解分享的意义。像是《小熊宝宝》这类绘本,就通过有趣的故事,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享 。
你家孩子在物权意识敏感期有过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表现?你是如何处理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和故事,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
#育儿# #母婴# #儿童教育#
关注奶爸哥,爸爸带娃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