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9日,一艘打渔用的古老小独木舟,安静的驶入福建马尾港口的码头。
小船桅杆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小舟上的6个人,都是一头凌乱长发,满脸胡茬,一身腥臭味。还不停的朝岸边的人们招手问好。
他们依次走上码头,围成一个圈,高声呼喊“我们终于回家了”。
为首的那个人说着不熟练的中文,脸上洋溢着激动和兴奋。
这些人他们从哪儿来?
为何要高喊回家呢?
原来,为首的这个人叫易立亚,1970年出生于南太平洋的大溪地。
他的父母都是本地的考古学家。
他们对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大国中国。
特别是大溪地土著南岛语族的传说,最早从中国东南部的沿海漂泊而来的故事,更是引起他们极大的关注。
因为他们一家也是南岛语族的后裔。
易立亚从小听着这些故事长大,受父母亲的耳濡目染,也对世界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美丽的传说也一直吸引着他不断的搜集中国的资料和信息。
有一年,他的父亲到新西兰参加一场与文物相关的工作交流会。
在马路边一家不起眼的小书店闲逛时,无意间看到一本中国的《论语》。
更让他意外的是居然是法语版。
在新西兰这个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看到法语版的《论语》,不亚于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喜和兴奋。
于是,他的父亲立即买下这个宝贝,并带回了家。
那年,易立亚13岁。
他也十分喜爱这本《论语》。
书中讲述的故事和哲学思想深深影响着他,让他醍醐灌顶。
这对父子,还经常就书中的思想和观点,进行交流和讨论。
父亲还告诉易立亚,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思想。
如果可以,最好能去中国,并阅读中文版的书籍,才能深刻体会到儒家文化的真谛。
于是,易立亚开始学习中文。
因为他的汉语出色,也因此得到中国官方的邀请,有幸到中国游学交流。
第一次踏上中国的易立亚,最大的感受是中国太大了。
不仅各个景点坐车需要好几个小时,更不用说还有很多个省、市。
易立亚参观了故宫、颐和园、博物馆等景点,这里的一切都吸引着他。
他期望能了解到更多有关中国的历史文化。
回到大溪地的易立亚,和朋友们讲述中国的故事,并从老人的口中了解到更多南岛语族与中国福建的故事。
于是,易立亚开始查阅资料,探寻南岛语族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南岛语族,是一个类似语言的族系,并不是一个民族。
不止是大溪地有南岛语族,马达加斯加以东,复活节岛以西,夏威夷岛以南,大溪地以北,以及附近岛屿,都分布着南岛语族。
南岛语族的人口大约2.7亿,分散在各地,大多生活在海岛,语言种类更是有1262种。
16世纪,欧洲探险家们,在大航海中发现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岛屿上,土著人交流时的语言,有很多相同和相通之处。
比如鲨鱼、乌贼等发音都很相似。
因此,这些语言就被欧洲探险家们统称为南岛语系。
随着航海事业的发达,吸引了很多的学者和专家前来研究。
他们认为南岛语族的发源地在中国福建一带。
语言方面,南岛语族的发音和福建闽南语,相似度非常大,甚至很多词汇相同。
外貌上,南岛语族和闽南人长相相似,都是身材不算高,皮肤黝黑,外貌特征十分接近。
在2005年,遗传学家采集了41个南岛语族的基因,包括台湾在内。
分析结果为南岛语族和台湾、福建土著的基因关联度极高。
台湾的早期土著来自闽南。
除了基因、外貌和语言方面,出土的文物也佐证了这点。
海岛上出土的石器,代表性的“石锛”就是有力证明。
最早出土于福建平潭的“石锛”,如今依然在南岛语族使用。
福建平潭出土的“有段石锛”距今约6000-7000年,而南岛语族生活的岛屿上,也出土类似的“有段石锛”,距今仅1000-5000年。
这点也推测为南岛语族人最早来自福建闽南。
可是,在那么久远前,福建闽南人是如何迁徙到各大洋的岛屿上呢?一直都是众说纷纭。
有人猜测闽南早期分化为若干部落,各部落之间的战争,导致一部分人航海到无人生活的岛屿上。
有也猜测是闽南人外出捕鱼,在出海中到达新的岛屿,于是就此安居乐业,生活下来。
关于闽南人的航行方式,目前都是猜测,无法证实。
易立亚生活的大溪地,在南太平洋,属于法国的海外领地。
距离西南的新西兰,超过5000公里;距离东北的美洲大陆,同样超过5000公里。
这座岛屿算是与世隔绝的风景优美小岛。
如果从大溪岛通过海上航行到达福建闽南的话,会怎么样航行呢?
这个大胆的想法,浮现在易立亚的脑海。
他对自己的想法也吓了一跳。
易立亚开始着手准备,酝酿这个惊天计划。
从学校毕业后的易立亚,在外交部工作,这是令无数人羡慕的工作。
在工作之余,他有大量的时间查阅有关中国文化、南岛语族历史等资料。
自从脑海中出现从大溪岛航行到福建闽南的想法后,易立亚坐不住了。
他最终决定辞去稳定的工作,找帮手造船,和他一起完成这趟远行。
易立亚找到造船工人特鲁波,他在听到这个计划后,决定一起参加。
两人开始查阅资料,找到了19世纪南岛语族的独木舟设计草图。
特鲁波做了详细分解,制造了一艘独木舟。大约长15米,宽7米,可容纳6-7人的小船。
这艘小船重约1.5吨,有舱室和浮架,存放淡水、粮食和日常用品。
易立亚又召集了4名南岛语族后裔勇士。一行6人开启他们的航行之旅,寻根之路。
尽量复原当年的航海环境,易立亚没有配备任何电子导航设备,导航和看方向,完全靠岛屿上的灯塔和天上的太阳、星星、风向等。
一切准备就绪后,易立亚还给小舟取名“自由号”。
2010年7月,易立亚和5名南岛语族同伴一起,从太平洋的小岛上出发。
海上阳光毒晒,紫外线强。两周后,6个人的皮肤都被晒成黝黑色,褪掉了一层皮。
于是,几个人轮流渡船和在舱室休息。
船上生活十分艰苦。小舱室放不下太多食物,除了一人掌舵,其他人钓鱼备食。
在海上航行,面临着大自然的意外和不测。
特别是这种小船,弄不好就可能船翻。
整个航行中,易立亚和同伴们时刻保持警惕,齐心协力,勇敢面对,安全的度过了一次次的危险。
小船航行到108天时,遇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这天天上乌云满布,黑压压的,突然电闪雷鸣,下起了暴雨。
顿时海浪掀起,把小船顶的很高,接着一浪过去,小船又被荡到浪底。
6个人没有一人退缩,大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精准的控制住了小船。
经历了三天的阴暗暴风雨,天气放晴。大家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虽然储备的物资零散在船上,船体也受到一定损坏,好在所有人都安然无恙。
后来易立亚得知,他们遭遇了“鲶鱼”超级台风的袭击。
2010年11月19日,“自由号”海上航行116天,易立亚一行6人安全抵达中国福建的马尾港。
易立亚这次的寻根航行,经过了10个国家,行驶里程16000海里。
他创造了寻找祖先迁徙线索的历史创举。
完成这次航行后,易立亚把这艘“自由号”独木舟赠给福建博物馆。
他们也在博物馆发现了远古时期,闽南人曾经使用的小船模型。
易立亚兴奋说现在他们家乡,人们仍然在使用。
他用中文和友好的中国人交流,并告诉人们,南岛语族人的根在中国。
戏剧性的是,台湾岛内的“不良分子”,一直炒作他们的祖先是南岛语族。
兜兜转转,南岛语族和台湾人的根都是在中国。
回顾历史,早在哥伦布的航海之前,中国福建闽南人,已驾驶者独木舟行遍各大洋,遍布全球。
如今,他们又通过航行探寻自己的祖先、根源,用行动证明,血脉和文化永远相连。本文作者 | 一毛八分责任编辑 | 蓝橙策划 | 蓝橙
本文作者 | 一毛八分
责任编辑 | 蓝橙
策划 | 蓝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