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各大京剧院团开始创排革命现代戏,这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京剧舞台之上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剧目演绎了很多年,随着时代的发展歌颂工农兵、歌颂英雄的剧目也应该出现,这就是京剧艺术与时俱进的一种体现。其实这不仅仅是从题材上的变化,因为从题材上的变化必然会引发表演上的变化,要不然“笑不露齿、行不漏足”也不适合革命现代戏的演绎啊。
但是后来在1964年之后传统戏逐渐退出了舞台,并且一些京剧老艺人也退出了舞台,这样一来也就导致革命现代戏的创排有一些不一样的感觉。尤其是后来样板戏出现了,很多人对于“样板戏”一词颇为反感,那就是文艺创作到底有没有“样板”,因为文艺创作讲究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样板”则有模板之意。
也正是因为种种原因很多人对于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存在一种反感的心理,后来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也是如同当初的传统戏一样退出了舞台。
这时候也出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很多人对于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的评价过于偏激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很多人忽视了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的艺术价值,这些剧目虽然存在问题,但是不可否认凝聚了当时文艺界顶尖文艺工作者的心血,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杜鹃山》、《平原作战》等等剧目时至今日依然是经典之中的经典。
其二,那就是后来很多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的主创人员退出了舞台,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对于他们的评价也是过于偏激。
样板戏《红灯记》是国家京剧院改编创排的剧目,这出戏是第一出在班刊上被称之为“样板”的剧目,后来这出戏更是位列“八大样板戏”之一。
这出《红灯记》的主角是“李玉和”,这一角色最初的扮演者是李少春先生。从艺术水平上李少春先生是余叔岩大师的弟子,他文武兼备并且擅长猴戏,而建国后他更是国家京剧院的四大头牌之首,但是话说回来这一角色他真的不适合。
后来“李玉和”这一角色的扮演者是钱浩梁先生,他曾经受教于尚和玉、盖叫天、李少春等名家。
不可否认钱浩梁的艺术水平或许没有李少春高,但是这一角色他绝对是强于李先生的。
再之后钱浩梁先生也退出了舞台,很多人也表示他的“李玉和”不如李少春先生,然而《红灯记》中“李奶奶”的扮演者高玉倩老师后来在节目中表示李少春并不适合“李玉和”这一角色,因为很多大段的唱他上了年纪根本就唱不上去。
我认为,这就是京剧老艺人实事求是的风骨。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爱传统的少年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