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结婚生娃的年轻人,却对“爸爸带娃”综艺疯狂上头?

小凝说娱娱乐 2025-04-20 09:37:17

▲ 黄炎自述平时在家带孩子的最长时间仅有五分钟,他与妻子和孩子在节目中的互动引发了不少争议。(受访者供图)

王璐带领的导演组90%是未婚女性。在真人秀节目《我们的爸爸》筹备期间,王璐发现,和其他团队成员聊起育儿,比如二孩关系的平衡等,他们无话可说。大家更好奇,是什么让一个女性选择进入婚姻,继而成为母亲?生孩子又会给她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听完大家的讨论,王璐觉得,这档节目一定不能只做育儿。

选角时,王璐只设置了一个基础标准,要求是多孩家庭,孩子年龄在2-6岁之间。至于父母的情况,她持有开放态度,更多是根据报名情况寻找他们身上能引发共鸣的讨论点。通过社交平台邀约等方式,王璐和团队最终收到几万份报名表,确定下三组家庭。

这三组家庭情况各异。来自上海的黄炎和傅潇倩是“男主外女主内”传统家庭分工的代表。第一期录制时,傅潇倩形容她和丈夫的关系像是员工和老板,黄炎也承认,平时自己在家带孩子的最长时间仅有五分钟;惠州家庭的黄远集和夏安是跨国婚姻,两人的原生家庭都不太幸福,也因此,他们的结合带有互相治愈的色彩,黄远集目前是全职爸爸;李云森和陈怡组建的杭州家庭被视作模范样本,两人多年来互相扶持、共同成长,李云森的带娃方式也被誉为“教科书级别”。

“我觉得这个节目很像一面镜子,这个镜子照的是这三个爸爸,也有看这个节目的每一个人。你在镜子里看到的东西,只有你自己知道。”王璐说。在节目拍摄过程中,导演组不断调整拍摄重心,希望能通过育儿这个切入点,将家庭成员的关系和生活的变化展现出来。

第一轮录制时,黄炎在与妻子沟通孩子作业问题时不耐烦,直接挂断了电话。在监控房看到这一幕时,导演组很震惊,在王璐看来,只有解决婚姻问题,才能解决亲子问题。于是,她临时改变拍摄计划,当晚将傅潇倩请回家,与黄炎坐下来探讨育儿观以及夫妻间的相处问题。

“我们越做节目,越觉得我们真的不是单纯在做孩子或者是爸爸带孩子,你做的就是一个有孩子的家庭,在这个横切面切开之后,育儿里牵扯到的每一个成员和成员之间的关系都值得去讨论。”《我们的爸爸》总导演王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1 看亲子节目是想“无痛养娃”

南方周末: 为什么会做这样一档关注多孩家庭爸爸育儿现状的亲子节目?多孩家庭的育儿有什么特殊性吗?

王璐: 如果想要探讨亲子教育,多孩家庭会比一孩家庭多一些讨论的。我家里也有两个小朋友,会觉得这个人物关系更丰富。比如两个小朋友互相吃醋,你是更爱老大,还是更爱老二?你对老大、老二的教育方式、态度会不会不一样?

两个小孩会有更多的家庭矛盾。如果只有一个小朋友,哪怕是爸爸妈妈轮着带也带得过来,但两个小朋友基本上就必须有长辈和阿姨来帮忙,要不然无法完成。即便是一个全职妈妈在家也带不过来两个孩子,所以家庭构成会更丰富。

现在两孩家庭很普遍。我自己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在平衡两个小朋友的关系上,没有人给我示范和方法,需要我们这一代父母自己去探索多孩家庭的平衡方式,所以节目里如果能输出一些方法和经验,对大家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

南方周末: 先导片里提到,你想做一档对已婚人士和单身人士都友好的亲子节目,为什么会特别考虑单身人士?

王璐: 我身边有很多不结婚的女生,像我在杭州或者上海的朋友,很多都是三十多岁依然很享受单身的状态。我跟很多人聊过,大家不是不喜欢孩子,各个程度的恐婚恐育根本原因其实是在另一半上,而不是带孩子这件事情本身。

我们分析过,“云养娃”的女生,也就是亲子类综艺的主要受众是20-35岁的女性。按照中国最新的(统计),平均初婚年龄是30岁,所以大部分的受众都是未婚。她们喜欢孩子,但她们为什么没有生孩子?归根结底还是对结婚之后的育儿状态存疑,也是对另一半的信心不足。有些爸爸不带孩子,有些爸爸是那种“诈尸型带娃”——不但不带,还要点评和挑毛病,这个是让妈妈们最崩溃的问题。

我也是做这个节目的筹备,才意识到“云养娃”的人群是什么样的。大家不是真的要通过一个亲子节目去学习带娃的方法,更多看亲子节目的人是想要不用付出任何精力和成本,就可以“无痛养娃”,获得情感治愈。所以这个节目一定不能纯分享育儿方式的干货,而是用孩子把这块蛋糕切开,去剖析大家在各个家庭里找到的感兴趣的、值得生发的点。

南方周末: 三组家庭极具代表性,当初的选角过程是什么样的?这三组家庭是怎么被确定下来的?

王璐: 当时有一个底层逻辑,最后看完这个节目希望是温暖的。在这个基础上,一定要能够带到不同类型的人群和家庭构成。所以会有全职妈妈,就是上海这个家庭。我们第一次接到他们家的报名资料,看到视频的时候,从爸爸对妈妈的态度、妈妈的描述、爸爸对小朋友的态度、小朋友对爸爸的恐惧,脑子里就是杨子和黄圣依的关系,一眼就能判断出来他们家是这样的相处方式,所以很早就确认下来他们家。但后续观察进去,不会觉得特别像。

阿油(李云森)家就是一个二孩家庭的幸福样本。爸爸妈妈的相爱、爸爸跟小朋友的好关系都是肉眼可见的。用他们家想要代表的是00后带娃的方式,就是反向育儿:不是小朋友说什么就被牵着鼻子走;也不是说爸爸是绝对权威,要震慑你、控制你;也不是说万事俱备了再生孩子。当时很吸引我们的一个短视频是他们一家四口一起学普通话,因为阿油是福建人,普通话很差,小朋友普通话也很差,所以他们一起学,共同成长。

很多人觉得我先不生孩子,是因为没有办法给他创造一个百分百稳定的优越的环境,还没有准备好。但是小朋友这件事情,永远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其实是可以共同成长,也可以过得很幸福。

选择惠州家庭是跨国育儿这个,关注度一直很高,会有很多育儿理念的冲突。安集(黄远集)和他老婆的故事也很打动我们,他们的感情互相治愈,也能够解答很多年轻女生关注的(问题):和什么样的人过(日子)?什么样的人值得你生孩子?

节目安排杨子作为嘉宾去素人家庭进行家访,引起了关注。(受访者供图)

2 “孩子需要对比,爸爸也需要对比”

南方周末: 哪些嘉宾的育儿观点或带娃日常最出乎你的意料?为什么?

王璐: 黄炎和阿油。我们对黄炎最初的认知是他真的不陪孩子,他带娃一定会手忙脚乱,没有耐心,这点我们预判到了。但我们没有预判到的是,第一次录制他就挂了多多(傅潇倩)的电话,我们当时在监控房里看到,所有人惊呆了,夫妻关系同样值得关注。他跟多多不平等的交流,和他对孩子的没法换位思考其实是一回事。

阿油没想到的是他生活中分分钟给小朋友编故事。比方说我们在西双版纳玩泼水,小朋友不想从水池里出来。很多家长可能会说不行,会用命令甚至威胁的方式强行让小朋友听你的。但阿油就会说,食人鱼马上来了,然后小朋友就走了。他的这种方法真的是信手拈来,很出乎意料,他是一个很有方法的爸爸。

南方周末: 节目还设置了观察室嘉宾去家访的环节,设置的初衷是什么?

王璐: 如果这边过自己的日子,观察室那边一直在挑问题和隔空给建议会让人觉得很难受,很像两张皮。现在其实是演播厅和第一现场交互式的一个育儿的过程,这个在其他节目里没有过。

既然我们请来了这么专业的专家,现场也有非常有带娃经验的爸爸,或者有痛彻心扉想要改变的爸爸,为什么不把这些信息及时地输送回第一现场,给他们一些反馈和方法?不管是让他们意识到有问题,还是告诉他们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先不管这个方法有效还是无效。

从我们的私心来说,我们很想看杨子带娃,也想看许昕带娃。不管你是有方法、没方法,还是很好奇的,它一定会有一些化学反应。大家都开玩笑说,杨子回归家庭是回归了黄炎的家庭,很尽心尽力。其实我不觉得他是在刻意立什么人设,他是很真心地去做了这些事情。

南方周末: 节目的录制场所不仅在家里,还有户外,甚至会去西双版纳丛林冒险,这是怎么考虑的?

王璐: 我女儿在一岁多前,在家里是一个非常火热的性格,笑就是大笑,闹就是尖叫,但她去了幼儿园,在班里是非常内向的一个孩子,老师对她评价是她好成熟。我儿子是反过来,在家里被姐姐血脉压制,又因为他年纪小,经常会撒娇和耍赖,但当他去到学校之后,所有人包括老师都叫他哥,我就惊呆了,老师夸他成熟懂事,我觉得像在说另一个孩子。

小朋友在家里的性格只是在熟悉的人面前的性格,他真正的社交性格是要放到人群里才能看出来。只有把他们带出家门,才能看到小朋友更多面的性格,或者他真正社会属性的性格。像我们去西双版纳,可以激发出很多小朋友在家里看不出来的潜力,会让你对小朋友的性格有一个更全面的、更客观的认知。

以及爸爸们,黄炎最早不觉得他带小朋友有任何问题,只有当他看到阿油和安集是这样的时候,他才能有一个更近距离的对比和感受。孩子需要对比,爸爸也需要对比,这个可能性会更多,会让小朋友的性格更丰富。

3 节目初衷始于育儿,但一定不止于育儿

南方周末: 这档节目还呈现了夫妻双方步入婚姻的过程以及结婚生子后的生活变化,为什么会花很大的篇幅呈现这些?

王璐: 我是我们台里比较早结婚生孩子,且生两个的为数不多的例子。我身边的好朋友也好,后辈也好,最常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结婚?结婚的好处是什么?生孩子的好处是什么?这种问题其实特别难回答。

我们最早想在节目里呈现爱情故事,也是摆事实,不讲道理。我想让大家去看他们为什么愿意走进婚姻,以及他们觉得结婚之后哪些感受是好的,生孩子之后哪些东西会让你值得。我觉得这类问题只有看观察类节目才能得出答案,但凡总结成几条,就会很像AI回答的,没有说服力。只有去看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他们的一个眼神、一个拥抱、某一句采访里的话,你才能得到答案。

先导片播出的时候,很多人说你不是一个亲子综艺吗,为什么聊婚姻?其实,解决不了婚姻这个问题,没有人会生孩子、用到节目里提供的所有的育儿方法。所以初衷上从一开始就想说,一定不能只做育儿。始于育儿,但一定不止于育儿。

南方周末: 节目还呈现了这些爸爸们的成长经历,为什么?原生家庭的教育如何影响下一代的亲子教育?

王璐: 我们做原生家庭大部分是从第四、五期开始。前三期三个爸爸的性格都有了非常充分的展示,尤其是黄炎。黄炎的性格为什么是这样?如果你不解释他性格的成因,只解释他现在呈现出来的一些问题或者矛盾,你就只会觉得生气或者想要批评他。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很立体的。你只看他带小朋友发脾气,就对这个人做一个结论性的评判是很片面的。要了解全方位的他,妹妹眼里的他,爸爸妈妈眼里的他,他的成长历程,他怎么会变成这样,你才能真正地认识他。如果他性格里有好的部分,你去学习;如果存在有待改善的部分,那原生家庭里的这部分我们在自己的家庭里可以去规避和优化,还是希望给大家有更多的启发。

张踩铃在我们节目里说过,爱一个人也是需要能力的,就像我口袋里得有糖,我才能掏出来给你。如果我口袋里是空空的,我要拿什么给你?在黄炎身上,能很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他从小缺乏陪伴,在关于怎么爱人和温和对待人上,没有一个成功的样本让他去感受和学习,所以现在他也是在学这件事情,在反思、摸索、进步。

南方周末: 这些家庭有了孩子之后,影响的不只是夫妻关系,还有跟大家庭的关系,比如李云森的父亲离开老家帮忙带孩子,当时对于这一段的呈现是怎么考虑的?

王璐: 我一直想做隔代这个。我家里就是我妈妈在帮我带小朋友,很深刻地理解他们的难。他们换了一个城市,离开了其他的亲人、朋友和同事,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又要开始做一日三餐。他们教育小朋友的方法,无论做得再好,永远有跟孩子父母不一致的地方,或者做得再好,小朋友还是会磕到受伤,被抱怨。这个时候如果他们回去了,又会担心影响孩子的工作。他们有很多委屈,又走不掉。

当时我们去阿油家,第一天就感受到爷爷就是在扮演我妈妈的这个角色。两个小朋友都是爷爷做饭、接送、辅导。我完全能够脑补爷爷的一天,也能知道,男性长辈更不会外向地表达感情,当然更不会说委屈,这个点一定是值得做的。

那天阿油因为孩子看电视的事情,抱怨了爷爷好几次。我们抓住这个点之后,就临时加拍了爷爷的一天,以及去看所有的素材,把所有爷爷在角落里的付出,从画幅里放大,变成主角,去关注“老漂”一族帮孩子带娃的状态。很多素材里没有核心的内容情节,但是能看到爷爷在收拾房间,全家人在的时候做六道菜,自己的时候就煮个速冻饺子。这不是特殊情况,是他的每一天,爷爷的付出是在看不见的地方。

我们越做节目,越觉得我们真的不是单纯在做孩子或者是爸爸带孩子,你做的就是一个有孩子的家庭,在这个横切面切开之后,育儿里牵扯到的每一个成员和成员之间的关系都值得去讨论。

生活在惠州的黄远集和夏安是一对跨国婚姻的夫妻,黄远集目前是全职爸爸。(受访者供图)

4 大家不想再看和自己无关的东西

南方周末: 爸爸带娃类的亲子综艺发展到现在也有十几年的时间,从内容和制作上来说,这些年你有观察到哪些变化吗?

王璐: 想看萌娃这个是一直不变的,节目里的孩子要可爱,要么是长得可爱,要么是有人格魅力。变的是制作上节奏要更快,不能是纯慢的观察,要有点短剧的感觉。这些年大家看东西的节奏都太快了,没办法在没有任何事件发生的过程中看两个小时的萌娃节目,即便这个娃再萌。

大家看过太多短剧,看过太多反转,也会比较功利,要快速地get到每组家庭的点在哪里,所以我们节目第一期就能清晰地感受到每个家庭的特点和定位,这个其实是有点用短剧方法做亲子节目。跟早年间比,我们会在剪辑上把节奏加快很多,早年间的《爸爸回来了》,可能那天上午的内容就是甜馨买兔子,但是现在我们做的黄炎带孩子买动物,只播了一分钟,必须有明确的剧情推进和性格的展示。

另外,精致度的要求反而不如当年高。当年都是摄像去贴近拍摄,但现在我们会用更多的遥控设备,可能在画面的清晰度或者有些角度上未必那么完美。这些年大家看短视频也是被重新培养了观看习惯和标准,只要剧情够吸引人,很多画面其实不需要多少个摄像设备的机位去呈现,这个也是很大的变化。包括有些剪辑方式,现在都被短视频重塑了,因为受众的观看习惯被重塑了。

南方周末: 据你观察,当下观众对于这类综艺的需求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璐: 十年前大家只要看一下明星的家里,看看爸爸带娃的手忙脚乱、明星住到农村里的反差就已经很满足了,那个时候更多的是猎奇和矛盾冲突。现在一个是要能收获到情绪价值,一个是要有共鸣。我觉得这两年大家越来越不爱看架空和自嗨的节目,比方说自己创设一套游戏规则,然后在自己设定的游戏规则里自嗨,或者在大家不关心的领域和里自嗨,在大家没有共鸣的地方自我感动,都不行。

十年前可能导演组认定一个事情:我觉得有做的意义我就做。但现在,你要理解所有人的生活状态,就是近几年大家都过得比较不容易,对一个节目给我提供的正向的情感输出,不管是感动、共鸣,还是投入度,要求都更高,大家不想再看一个跟我无关的东西。像《我们的爸爸》这档节目,有的人是看个乐子,有的人可能去照镜子,而有的人可以当判官,因为他们觉得有资格去评判,它离生活很近。

这个节目类型可能也需要去贴近80%的受众的共鸣,而不是去做一些大家没看过的事情。因为就猎奇来说,短视频里什么东西看不到?现在大家需要的是情感的回馈和映射,要能在节目里找到共有的烦恼、快乐或者争议。

南方周末: 当下的短视频平台上也有很多“爸爸带娃”的内容,吸引了大量关注。你怎么看待传统的长综艺亲子节目遇到的这些冲击?

王璐: 完全不是一个产品,它不冲突。我们虽然是长视频,但出圈还是靠短视频cut,两者其实是一个共生关系,是怎么互相赋能的关系。

如果说优势的话,我觉得长视频综艺是系统讲故事的能力。短视频可能就是呈现当下的这一件事情,但当你想要让观众快速了解一个人,你不能让大家去刷100条短视频。比方说现在就需要用10分钟的节目,让大家了解你的性格,这个能力是做长综艺的人的基础素养。

我自己有小朋友,有时候小朋友很可爱,我正举起手机,这一瞬间就过去了。我再让他演一遍,他也不可能完全演出来。但是像这种观察类综艺,比如吴尊一直跟所有人说,他觉得上这类节目,最庆幸的就是记录下孩子在那个时候他们相处的所有细节,这个是不可复制的。第三视角的记录和主观的策划,拍摄的状态和真实感都是不一样的,加上我们讲故事和呈现人物性格的能力,会让他们在长综艺里有更集中更系统地展示。

但短视频有他们的优势,比如100分钟的节目,也不是每一个两分钟的cut都有他们每一条短视频的传播度。现在同时间段永远有很多新的节目出现,你要怎么进入大家的视野?很多时候是通过长视频里的某一个切片切出去,观众了解到有一档这个节目,再去追完整部分,现在是这个逻辑。

0 阅读:20
小凝说娱娱乐

小凝说娱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