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双休落地,已经是大势所趋。
国家也看明白了,高中太卷了。再怎么卷也就只有固定比例的学生上大学,多数学生跟着受罪,还产生了不少因此生病的孩子,所以没必要卷下去了。
更重要的是,当前国家战略已经发生了变化。“题海内卷”培养出来的学生毫无价值,国家真正需要的是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只要是能把这部分人才选拔出来就可以了。
所以目前形势非常明朗:国家下决心对高中生刷题死学一票否决了
一、政策转向:对“时间换分数”模式的全面宣战
1. 双休政策的“釜底抽薪”效应
教育部2025年推行的高中双休政策,本质上是对“无限延长学习时间”模式的制度性否决。
通过强制保障学生每周2天休息,倒逼学校从“拼时长”转向“拼效率”。
浙江省试点学校将每节课从45分钟压缩至35分钟,通过“短时高频”教学提升课堂专注度,教师直言:“现在必须把水分挤干,每句话都得直击考点。”
更短时间,更高效率,也非常契合当前世界主流的发展形势。
2. 高考命题的“去套路化”革命
2025年高考大纲明确要求“减少标准化试题,增加真实情境类题目”,直接废除了刷题战术的生存土壤。
北京某重点高中模拟考中,一道结合ChatGPT技术原理设计的数学建模题,让常年刷题的学生得分率暴跌至32%,而参与过科创项目的学生得分率高达78%。
“小镇做题家”固然值得敬佩,但是国家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做题家,而是更加富有创新能力的做题家。
二、教育生态重构:从“机械重复”到“能力生长”
1. 教学模式的“转基因”改造
课堂翻转:山东实验中学推行“问题导向学习”(PBL),学生双休日自主研究课题,课堂时间用于答辩与深度研讨。
历史课上,学生通过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商业细节,推导宋代经济制度,取代了传统的年代记忆法。
2. 评价体系的“多维解锁”
上海率先试行的“学科能力图谱”,将学生能力拆解为批判思维、迁移应用、创新实践等12项指标。
某学生尽管数学考试成绩中等,但因在“社区垃圾分类优化方案”项目中展现的数据分析能力,获得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加分。
之前的刷题不过是机械式的重复,固然能提高成绩,但是对于能力的提升帮助有限。现在重在提高学习能力,学生真正迎来了因材施教。
当然,现行的情况对于城乡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会进一步拉大,不过这一矛盾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得到充分解决。
国家对“刷题死学”的一票否决,实质是对工业化时代教育模式的彻底告别。这场改革不仅关乎个体命运,更决定了中国能否在人工智能时代培养出颠覆性创新者。
最好的减负不是少学,而是让学习真正指向未来**。
致远
这样改下去考题会越来越难,会伤了大多数孩子们的自信心,会有更多的孩子放弃学习。为什么不采用老子的无为而治? 工作以后各行各业收入平均分配,自然就能选拔出人才。
舞月光
见过复交的三一考试吗?还什么学习中等综合评价,学渣连题都看不懂,少部分题目是全英文的,部分考题迟到竞赛水准。幻想不用题海战术在高中阶段取得好成绩都是傻瓜。某年江西省的高考状元,数学满分,在记者采访时真诚说,他的世界里数学是文科,小城里所有能见到的数学资料都刷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