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豁免是向中国示好?深层次的原因在这里

圣辉看商业 2025-04-13 18:46:35

在 2025 年 4 月 11 日至 12 日期间,美国海关及边境保护局(CBP)发布了一则最新公告,针对部分特定商品推行了有条件的关税豁免政策,其重点涵盖了电子、半导体、通信设备等领域。有人觉得部分商品关税豁免这一举措是在向中国示好,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一、豁免的本质:供应链“卡脖子”下的无奈妥协

1. 关键资源不可替代性

美国对石墨、稀土等战略资源予以豁免,根本原因在于其产业链极度依赖中国。就拿石墨来说:中国拥有全球 70%的石墨储量,还把控着高纯度石墨提纯技术(纯度能达到 99.9995%),美国 80%的石墨都得靠进口,像特斯拉每辆车就需要 90 公斤石墨,要是加征关税,成本会直接飙升。再说说稀土:美国 90%的稀土加工都依靠中国,像 F-35 战斗机、GPS 系统等重要的军事装备都得有中国稀土的支撑,他们本土的稀土矿得运到中国来精炼,成本会增加 30 倍。这些资源没法替代,这就逼得美国不得不“服软”,要不然工业链就得断了。

2. 科技产业的生存危机

手机、电脑、芯片等产品被豁免,这直接体现出了美国那些科技巨头的游说带来的压力。比如说:美国 73%的智能手机和 78%的笔记本电脑都是在中国生产的,像苹果、戴尔这样的企业要是碰上高关税,那产品价格就得猛涨(比如说 iPhone 顶配版可能会达到 3500 美元),甚至还会拖累人工智能的发展。半导体设备得依靠中国的供应链,台积电在美国的工厂因为缺少中国产的零件,多次推迟投产,这很明显地展现出了本土化生产面临的困境。

二、经济与社会压力的双重逼迫

1. 国内通胀与民生反弹

关税政策就像一场噩梦,让美国的物价一个劲儿地疯狂往上涨。据相关数据统计,美国家庭平均每年得多掏出将近 4400 美元。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意味着原本就不宽裕的生活变得更加捉襟见肘。中西部的农民更是苦不堪言,由于农产品出口受到严重阻碍,他们的日子简直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危机当中。大量的农产品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农民们的辛勤劳作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就连加州州长都坐不住了,公开站出来要求豁免关税。因为他深知,这样的关税政策给加州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民众们也是怨声载道,大家走上街头,大声呼喊着自己的不满和诉求。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听到他们的声音,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关税政策。

2. 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

特朗普推行的关税政策就如同一场狂风骤雨,狠狠地冲击着美国股市,使得美股的波动程度特别剧烈,尤其是科技股,在某一段时间里总市值竟然暴跌了整整 14%。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华尔街的专业人士忧心忡忡,发出了严重的警告,他们直言不讳地表示:“这样的关税政策极有可能让美国的科技产业一下子倒退十年。”在如此紧张的局势下,那些所谓的豁免措施实际上就如同一个临时救急的“急救包”。它们的出现,旨在暂时稳定市场那已经摇摇欲坠的信心。

三、战略意图:战术调整而非长期缓和

1. 谈判筹码的动态调整

美国搞出豁免这一招,是想给后面的谈判留点余地。比如说,把关税政策和 TikTok 交易绑在一块儿,企图靠着“做出一点让步”,让中国在科技领域向它妥协。这种“拿关税来讹诈”的做法,把它那种贪心不足、得寸进尺的心思暴露得明明白白。

2. 产业链重构的试探性布局

豁免清单里明明白白写着“能追溯到 4 月 5 日装运”,还允许企业去申请退税。这实际上就是为了缓解一下短期内的压力,与此同时,还推动“近岸外包”(像墨西哥、东南亚这些地方),想试探试探中国供应链到底有多大的弹性。

3. 多极化博弈的现实妥协

美国组建的“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因中国技术壁垒失效,豁免行为本质是承认“单极霸权”的局限性。正如稀土历史教训所示,制裁难以撼动中国资源与技术优势。

结论:豁免是战术性让步,非战略转向

美国搞关税豁免,深层次的原因是“先往后退一步,再往前进一步”,想在产业链的争斗里找到一个新的平衡位置。它的政策老是变来变去(比如说先加税,后来又豁免),这把它国内的矛盾还有战略上的焦虑都给暴露出来了,并不是说对华关系有了实质性的缓和。中国得保持住战略上的坚定,通过技术创新还有市场多元化来巩固自己的优势,同时得小心美国用“阶段性的妥协”来掩盖它长期想遏制咱们的意图。

0 阅读:4
圣辉看商业

圣辉看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