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农民读懂中国|“农报文库”系列图书重磅推出

科普三舍 2024-11-07 02:39:18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极端重要性。就“三农”新闻舆论工作而言,社会各方面高度关心关注“三农”,但目前公共舆论场中的“三农”主流音量还不高,特别是在近年来“三农”舆情多发频发重发的情况下,“三农”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

如何积极适应变化、提升“三农”舆论引导能力?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何兰生认为,做好“三农”新闻舆论工作需强化“四大观”,即把准“三农”大势需要“大三农观”,重塑话语优势需要“大新闻观”,壮大主流文化需要“大文化观”,创新报道方式需要“大融合观”。其中,“大三农观”是基础,“大新闻观”是路径,“大文化观”是动力,“大融合观”则是落点,这既是我们看待新形势下“三农”新闻舆论工作的整体视角,也是经实践证明可行的具体方法。

近年来,《农民日报》锚定“大言论、大通讯、大深度”的方向,推进新闻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集“三农微评”瞭望哨、“焦点评析”轻骑兵、“仲农平”定盘星、重大典型引航灯、深度调研重装旅于一体的报道矩阵,不断满足受众多元化的审美标准和阅读需求。2022年,在报纸第八版推出6个涵盖人物故事、社会热点、“三农”理论、产业前沿、乡土文学等方方面面的栏目,确保每天至少有一篇文章、每周至少有一个版面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躬逢乡村振兴、民族复兴伟大时代,“三农”主流媒体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在党言党、为农代言、为己立身,激扬正能量、守牢主阵地,为大国“三农”行稳致远贡献舆论力量。

在第25个记者节到来之际

“农报文库”系列图书重磅出版发行!

“农报文库”编辑委员会从

《农民日报》众多刊发的文章中

择选了部分作品纳入

“农报文库(2021.02—2024.08)”系列丛书

丛书分为《仲农平》《观点》《视点》《观察》《脉动》5卷,其中的字字句句都坚守着《农民日报》“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的人民立场,饱含着深厚的爱农为农情怀,秉持着从问题出发、寻求解决路径、进而推动“三农”更好发展的担当使命。

《仲农平》卷

欲听重农音,要看“仲农平”;“三农”有大事,必看“仲农平”——从2021年2月25日首篇《中国时刻!中国震撼!》,到2024年8月22日《再道一声:小平,您好!》,农民日报已经刊发了27篇“仲农平”文章。“仲农平”即中国“三农”评论、重农评论、中国《农民日报》评论。从横向看,“仲农平”触角延伸的范围十分广阔,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从纵向看,在如此广阔的选题范围中,每一篇“仲农平”文章都做到了深、透、实。其挖潜的力度更深更有力,深入揭示了乡土中国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观点》卷

“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是农民日报四十多年发展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宗旨,更是农报观点刻在骨子里的使命感。做一只放大农民声量,为农民鼓与呼的“话筒”,我们抱着这样一个很简单明晰的初衷,却走在一条并不容易的路上。我们敢于发声,胸有锐气,迎舆论浪头而上,但更要始终保持清醒的问题意识,透过现象去触及问题的实质、推动问题的解决,在这个快读、流量、情绪的舆论场上,发出农民期待的声音。“说农民话”可能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条农报人选择的道路,这条道路充满了坎坷,但我们会努力去做,努力走得更远。这是我们对新闻的负责,更是我们对农民的情感。

《视点》卷

2022年1月,作为“三农”主流党媒的《农民日报》,创办了《视点》整版深度栏目,发挥其瞭望塔、放大镜、聚光灯、望远镜的作用,敏锐捕捉这些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声音,调查梳理一个个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实事求是反映真实的“三农”情况,不懈追问背后多角度、多侧面的深层次动因,鲜活呈现广阔乡村大地上发生的改革性、创新性实践,提出具有建设性、前瞻性的建议和意见,回应社会大众对“三农”领域难点、焦点、热点问题的关切。从这些文字里,可以看到千千万万为题所困、又受益于一步步改革、正在奔向美好生活的农民,千千万万投身乡村振兴火热实践、累并快乐着、有着不同面孔的建设者;也可以以管窥豹、真真切切感受到“三农”领域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观察》卷

更有深度、更加系统、更为专业、也更为好看,这是读者对《农民日报》深度报道的普遍评价。仰观俯察、静观细察,记者在报道中目光是冷峻的,头脑是冷静的,笔头却是饱含“三农”情怀、充满温度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以媒体力量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都始终将农业生产环节两头的消费者与生产者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着眼点和落脚点。希望有更多人借由《农民日报》的《观察》版块走近“三农”、看见“三农”、读懂“三农”,进而读懂中国,共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奋力前进。

《脉动》卷

《脉动》的定位就是寻找这种宏大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个体命运。《脉动》正在改变记者的工作形态,重新建构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关系。比如把人类学民族志研究方法导入新闻写作。不同于早已习惯了的新闻采访模式,这种方式是一种沉浸式的观察,用时更长,观察范围更广,提取的研究对象更多,描摹更细微。我们花费时间去发掘慢新闻,关注的是别人错过的故事。我们敲开或城或乡的一扇扇门,去记录那些带有命运质感,又不乏人性温度的故事,通过寻常百姓的境遇,品味生民百态,感知乡土中国。

0 阅读:0

科普三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