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军2号人物张作相:将儿子秘密送进我军,当上八路军司令员!

星辰大海追梦人 2024-11-23 16:58:3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东北军的二号人物张作相,选择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八路军。他这样做,有什么隐情?

他的儿子张廷枢,如何在烽火之中成为八路军的司令员?

张作相的崛起与东北军的形成

张作相,东北军的重要人物,出生在辽宁义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小时家境贫寒,私塾念了三年便辍学务农,日子过得苦,乡村生活中,贫瘠和困苦,几乎每天都在提醒着他。

为了改变命运,1902年,张作相选择离乡闯荡,加入了张作霖的保险队,这一选择,改变了他的一生。

张作霖,这个名字大家可能耳熟能详,和张作相,一字之差的名字,二人并没有血缘关系。

二人的关系,是上下级,更是患难与共的异姓兄弟。

张作相,有勇气,有忠诚,很快得到张作霖的信任,从底层一路爬到将领位置,张作相为东北军的崛起,立下赫赫战功。

白山黑水间,马蹄声声,张作相与张作霖并肩作战,共同建立了奉系军阀的势力。

东北军的形成,与张作相的努力密不可分。

担任黑龙江督军和吉林督军时,推行了禁烟政策,创办学校,修建铁路。

改革措施一一落地,经济发展,民众安居,名声渐渐传开,东北军的实力,也在他和张作霖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壮大。

可事情不会永远顺利,“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东北,局势急转直下。

张作相感到无力,眼看着自己辛苦经营的家园,被侵略者践踏,心中愤懑,可当时的态势,仅靠东北军的力量,抵抗不了装备精良的日军。

张廷枢的成长与抗日决心

张作相的儿子张廷枢,自小接受良好教育,父亲的威严与民族大义,从小就深深烙在他的心里。

出生在1903年,比起父亲,更幸运。

时代稍有变化,张廷枢能进东北讲武堂学习,还与张学良等人做了同窗。

后来去日本千叶县的步兵专门学校深造,这对他来说,是一段重要的历练,学得一身好武艺,也看到了日本的野心。

回到国内,张廷枢进入了东北军,历任团长、旅长、师长,一路高升。

指挥作战果敢,带兵打仗灵活,是东北军中的新锐。

好景不长,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用铁蹄,碾压了东北的大好河山。

面对局势急转直下,张廷枢内心的愤怒难以平息,也不能认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眼看着家园沦陷,愤恨而无奈。

古北口战役,是张廷枢亲自率领部队参与的对日作战。

仅靠国民党内部的力量,无法阻挡敌人,无法保住家园,必须寻找其他出路,要找到真正能团结全国,能抵抗日本侵略的力量。

战役结束,张廷枢几乎虚脱。

部队也损失惨重,仅凭这样被分割的力量,是无法抗衡日军的。

回到营地后,整晚没有合眼,坐在昏暗的油灯下,思考着该何去何从。

父亲张作相,对他的爱国决心并不陌生,父子两人私下里,谈过多次抗日之事,话题每每提及蒋介石的态度,两人都默默无言。

张廷枢决定寻找共产党,寻找八路军。

不再信任国民党内部的动摇与妥协,希望找到一支真正可以抵抗侵略者的军队。

1937年,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下定决心,辞去国民党军职,背起行囊,简单收拾了些东西,告别了父亲,前往太原,投奔共产党。

父子同心,投身抗日

张廷枢的决定是大胆的,也是一种无奈中的希望。

父亲张作相虽不舍,但儿子的选择是正确的,国家危亡之际,只有抗击侵略者才是最重要的。

张作相默许了儿子的决定,将儿子秘密送往太原,与八路军取得联系。

张廷枢抵达太原后,与周总理取得了联系。

周总理对他的到来表示欢迎,高度认可他的爱国之心,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张廷枢正式加入了八路军,被委任为八路军第一游击纵队的司令员。

张廷枢的身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一个国民党的师长,变成了八路军的司令员。

目标没有变:抵抗日本侵略,保卫祖国。

晋东南是抗日游击战的重要区域,张廷枢来到这里后,迅速开展工作。

率领部队,不仅仅是与日军作战,还积极发动群众,组织民兵,壮大抗日力量。

村庄里,和队员们住在村民家中,和他们一起吃杂粮饭,一起在窑洞里度过那些寒冷的夜晚。

为了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放下军官的架子,帮忙挑水,修补房屋,与百姓打成一片。

一次战斗中,张廷枢的部队遭遇了日军的伏击。

那天清晨,山谷里雾气弥漫,张廷枢带着队伍行军,突然一阵枪声响起,子弹像雨点般打来,许多士兵倒下。

张廷枢冷静地指挥部队就地反击,并快速判断敌军位置。

亲自冲在前面,带领一小队战士绕道袭击日军侧翼。激战整整持续了两个小时,日军发现难以继续,最终撤退。

张廷枢带着部队死守阵地,直至敌人退却。

在这些艰苦的岁月里,张廷枢逐渐成为民众心中的英雄。

不但善于作战,还懂得如何发动群众,如何让民众成为抗日的力量。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民众的支持,游击队才能从,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后来的数千人。

1938年秋,张廷枢被派往延安,进入抗大进行进一步学习。

在那里,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战友,大家一起学习政治理论,研究战术,共同为抗日事业努力。

毛主席对张廷枢十分重视,曾与他促膝长谈。

毛泽东对他说:“你来自东北,有丰富的军旅经验,这对抗日大有帮助。”这些话深深鼓舞了张廷枢,也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抗大学习期间,张廷枢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一名旧军队的军官,逐渐转变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信仰从最初的爱国,升华到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这条道路充满艰辛,但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晋东南的人民,依然记得那段岁月。

张廷枢带领八路军与敌人斗智斗勇,时常深入敌后,切断日军的补给线,破坏敌人的交通。

像一只敏捷的猎豹,行动迅速,出奇制胜。

那些山谷和树林,见证了他的勇敢与智慧,游击队的旗帜一次次被插上制高点,八路军的歌声在山间回响。

张廷枢的名字,也成为当地百姓心中力量的象征。

抗战胜利后的选择与家国情怀

战争结束后,张廷枢因多年征战,积劳成疾,只能回到北平休养。

身体虽然垮了,但精神依旧坚强。

此时的蒋介石,试图重建旧势力,巩固自己的权力,派人找到张廷枢,任命他为“东北行营中将高参”。

张廷枢听了这话,冷冷一笑。

想起蒋介石当年“攘外必先安内”的那一套,想起张学良被软禁的日子,心中一阵悲凉。

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任命,继续在北平安静地养病。

1949年,张廷枢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卧病在床,日渐虚弱。

床前,父亲张作相也病重,两人躺在床上,相对无言。

父子二人,一个是曾经的东北军名将,一个是八路军的游击队司令员,风雨岁月,家国情怀,尽在这一刻凝聚。

1949年7月23日,张廷枢病逝,年仅45岁。

他的父亲张作相,也在这一年因病去世,两代人,两条命运轨迹,在历史的洪流中交汇,成为那个时代的见证。

0 阅读:1

星辰大海追梦人

简介:星辰大海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