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百年前的美国大萧条时期和高关税的因果,历史仿佛是个循环

感性社会观察 2025-04-13 00:38:16

在经济发展的漫长进程中,美国1929-1933年的大萧条是一段极为沉重且影响深远的历史。这场经济危机不仅让美国经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还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而在大萧条的众多影响因素中,高关税政策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与大萧条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复杂的联系。

一战后,美国经济迎来了一段快速发展的繁荣期,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企业利润持续增长。汽车、电气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大量新产品涌入市场。与此同时,股市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股价不断攀升,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纷纷投身其中。

但在这看似繁荣的背后,实则隐藏着诸多严重问题。生产的盲目扩张使得产品大量积压,远远超出了市场的实际需求。以农业为例,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然而价格却持续下跌,农民收入锐减。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少数富人掌握了大量财富,而广大普通民众的购买力却相对低下。信贷消费过度膨胀,许多人通过借贷来满足消费需求,债务负担日益沉重。这些潜在的危机如同隐藏在平静湖面下的暗礁,随时可能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

1928年,赫伯特·胡佛在竞选美国总统时,为了争取选民支持,承诺通过提高农产品进口关税来帮助困境中的农民。这一承诺迎合了部分农业利益集团的需求,也为后续高关税政策的出台埋下了伏笔。胡佛当选总统后,在各路资本家的游说下,对更多产品加征关税的呼声越来越高。1930年,参议员里德·斯姆特和众议员威利斯·霍利提出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案将关税扩展至两万多种进口商品,试图通过提高关税来保护美国国内产业,减少外国商品的竞争。

然而,这一法案的出台遭到了众多经济学家的强烈反对。1028名经济学家联名签署请愿书,恳请胡佛总统否决该法案。他们认为,高关税政策不仅无法真正保护美国经济,反而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但胡佛总统最终还是签署了该法案,使其成为法律。这一决策犹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斯穆特-霍利关税法》的实施,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国际经济领域激起千层浪。其他国家纷纷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对美国出口商品设置重重障碍。美国的进口额和出口额都因此骤降50%以上,美欧之间的贸易规模从1929年的历史高位急剧衰退到1932年的历史低位。全球贸易体系遭受重创,陷入了严重的混乱和萎缩。原本紧密相连的国际经济合作链条被生生扯断,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变得紧张对立。

美国国内经济也并未如法案支持者所期望的那样得到改善,反而陷入了更深的困境。高关税使得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消费者不得不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商品,这进一步抑制了国内消费需求。依赖进口原材料的企业面临成本大幅上升的压力,生产经营举步维艰,许多企业不得不削减生产规模,甚至破产倒闭。失业率急剧攀升,大量工人失去工作,生活陷入困境。1930年美国的失业率为7.8%,到1931年骤升至16.3%,1932年达到24.9%,1933年更是高达25.1%。整个社会弥漫着绝望和恐慌的情绪,经济陷入了恶性循环,大萧条的阴影愈发浓重。

高关税政策还对美国的金融体系造成了严重冲击。股市暴跌,投资者信心崩溃,大量资金从股市撤离。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许多银行因贷款无法收回而陷入困境,纷纷倒闭。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衰退,企业融资变得更加困难,经济复苏的希望变得愈发渺茫。

美国大萧条时期与高关税政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典型的历史教训,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高关税政策不仅未能保护美国经济,反而加剧了经济危机的蔓延和恶化。在当今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贸易保护主义和高关税政策往往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通过合作共赢、推动自由贸易,才是促进经济繁荣和稳定的正确道路。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教训,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0 阅读:0
感性社会观察

感性社会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