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时代背景下,1996年9月30日,中共磴口县委、县政府颁发了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政策文件——《关于加快乌兰布和沙区开发和加强管理的暂行办法》。该文件明确指出,以实现“再造一个河套”为战略目标,旨在通过鼓励内外一切有识之士,包括团体和个人,投资开发乌兰布和沙区土地,以此推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中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为开发者提供了前三年免征农业税、农林特产税、企业所得税等各项优惠政策和待遇,这无疑为那些敢于投身沙区治理的人们打了一剂强心针。
桂家甫,一个普通的当地农民,正是在这一政策的感召下,于1998年1月1日与磴口县沙金苏木温都尔毛道查签订了荒沙地承包合同,承包并投资了300亩荒沙地,承包期限为30年。这份合同不仅赋予了桂家甫对所承包荒沙地的自主经营权,还让他享有开发经营收益权。从那一刻起,桂家甫一家便将全部的心血和希望倾注在这片荒沙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桂家甫一家起早贪黑,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他们都在荒沙地里摸爬滚打,精耕细作。
他们深知,这片土地虽贫瘠,但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就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20年过去了。经过桂家甫一家的辛勤耕耘,昔日的干涸荒地终于焕然一新,一片片绿植农作物如同绿色的海洋,让人置身于希望的田野之中。
然而,就在桂家甫一家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享受丰收的喜悦时,命运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2023年11月,磴口县防沙治沙局突然通知他们,种植农作物会导致大量耕地、林草地等农用地被毁坏,要求他们停止对承包农用地的改作他用。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桂家甫第一时间拿出了荒沙地承包合同书,试图解释事情的缘由。
然而,政府部门非但不予理会,反而指控他在2015年至2023年2月期间,未办理任何征占用草原手续的情况下,擅自开垦天然牧草地并进行种植农作物,违反了土地管理法规,并将其移交司法机关提起公诉。
2024年10月30日,磴口县法院以非法占用草原罪名成立,判处桂家甫有期徒刑13个月,并没收违法所得30余万元。这一判决如同晴天霹雳,让桂家甫一家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他们无法理解,为何自己辛苦劳作20年的土地,竟然在一夜之间变成了非法占用的草原?为何当初政府鼓励开发的政策,如今却成了将他们推向深渊的利器?回顾整个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种种疑点。
首先,桂家甫是通过合法途径承包了荒沙地30年的使用经营管理权,这是有承包合同为证的。然而,在承包期间,政府却单方面将案涉用地改为牧草地,并没有通过任何途径进行公示或通知桂家甫终止承包合同。这导致桂家甫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投入,最终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其次,即使政府有调整工作需要,将涉案土地规划为牧草地,也应该在制定、发布和实施规划的同时,依法与农民进行协商,并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然而,磴口县政府却选择了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方式,直接将桂家甫送进了牢房,并没收了他多年的劳动成果。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法律法规,也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在法庭上,桂家甫方的律师陈述了案涉用地的前因后果等相关事实,然而法官却一律不予采信。这不禁让人质疑,法律的准绳在何处?
如果法律不能成为维护公平正义的利器,那么它的存在又有何意义?桂家甫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反映出了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乱象。这些乱象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呼吁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对此案展开深入调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纠正不当之处,恢复公众对法治的信心。毕竟,每一个公民的努力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份付出都不应白白流失。我们期待看到公平与正义得以彰显,让类似悲剧不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