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
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曾一度响彻街头巷尾,成为时代的经典记忆。

没想到曾经拥有国产“品质担当”的它,却在巅峰时被外资拖入深渊,最终以“白菜价”卖身康佳。
沉寂多年后的它竟杀回市场,销量暴涨50%。

1985年,青岛海尔厂长张瑞敏抡锤砸烂76台问题冰箱的故事家喻户晓。

但少有人知的是,五年后,河南新乡一家工厂里,一个叫刘炳银的男人砸得更狠,400台冰箱在铁锤下化为废铁。
刘炳银对着全场工人怒吼:“谁砸新飞的牌子,我就砸谁的饭碗!”这一砸,不仅砸醒了浑浑噩噩的员工,更砸出了一个传奇。

当时的刘炳银刚接手一家濒临倒闭的军工厂,当别人还在用“能用就行”的标准生产时,他偏要较真。
生产线引进荷兰飞利浦技术,螺丝拧几圈都有严格规定,工人月薪1700元,是当地平均工资的三倍多,连银行都主动上门求着他贷款。

靠着这股“死磕质量”的劲头,新飞冰箱迅速风靡全国。
90年代,每卖出5台冰箱就有1台印着“新飞”商标,市场占有率一度压过海尔。

老百姓口口相传:“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
从“民族骄傲”到“血汗工厂”1994年,新加坡丰隆集团带着4.3亿元投资找上门,面对这笔“天上掉馅饼”的合作,刘炳银本不情愿,但地方政府的推动让他不得不妥协。

起初,外资确实带来红利,新飞斥巨资建起国内首条无氟冰箱生产线,年销量冲上210万台,品牌价值突破31亿。
然而隐患早已埋下,丰隆持股45%,只需拉拢小股东就能控股,2001年,刘炳银因胃癌猝然离世,外资立刻撕下伪装。

丰隆空降的高管们,俨然把新飞当成了“提款机”,研发经费砍掉80%,广告投入归零,工人工资十年不涨。
2012年,月薪仅剩1200元的工人集体罢工,有人抬着刘炳银的遗像冲进办公楼,哭喊:“把新飞还给我们!”

而此时的新飞已巨亏30亿,流水线上积满灰尘,仓库里堆满卖不出去的冰箱。
2017年,丰隆宣布撤资,这个曾经的“冰箱一哥”被挂牌4.5亿贱卖,价格还不如一栋写字楼。

2018年,康佳集团多掏500万抢下新飞时,外界一片哗然。
同行嘲讽:“买个破产牌子图啥?”康佳却看透本质:新飞倒下不是产品不行,而是人祸。

康佳接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请回300多名老技工,工资直接翻倍。
一位返聘工程师感慨:“摸到生产线那刻,手都在抖,这套除菌技术是我们20年前研发的,现在居然成了行业顶流!”

原来,新飞早年积累的12项除菌保鲜专利,在“健康家电”风口中突然成了香饽饽。
康佳趁机砸钱升级技术,把五重除菌冰箱价格打到2000元档,比外资品牌便宜一半。

生产线也彻底改造:智能机器人替代了70%的重复劳动,产能翻倍却不增一人。
效果立竿见影,2019年,新飞线上销量冲进前15,2023年市占率杀到第六,大冰箱产量暴涨100%。

当年离开的老经销商纷纷回头:“以前卖新飞求人收,现在抢货得靠关系。”
东山再起走进新飞新乡工厂,墙上仍挂着刘炳银的黑白照片。
一位高管说:“我们不再提重回第一,但每台冰箱必须对得起老爷子砸的那把锤子。”

如今的冰箱市场早已变天,海尔布局高端、美的玩转智能、米家打起价格战。

而新飞却专注“笨功夫”,用专利技术把杀菌率做到99.99%,螺丝寿命测试超国标3倍。
看似保守的策略反而奏效,三四线城市家庭认准“皮实耐用”,母婴群体为“无菌储存”买单,海外订单已经排到半年后。

回头看新飞的四十年,三次转折意味深长,刘炳银用一把铁锤砸出质量信仰,却在外资糖衣炮弹中迷失。
康佳没有盲目追逐互联网风口,而是捡起老品牌遗忘的技术家底。

或许对企业而言,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是资本游戏或营销话术,而是藏在实验室里的数据、流水线上的螺丝,以及老用户那句“这冰箱怎么用不坏”的调侃。

正如车间里那台1986年产的飞利浦机床仍在运转,它打磨过中国第一代冰箱,如今仍在为新飞的新生轰鸣。

新飞的起伏史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故事一样,在历经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后,它仍能以最佳的姿态站在风口的顶端。

如今的新飞在保持品质至上的同时,也是不断的研发新的升级之路,在续写民族品牌的辉煌,为中国家电行业的繁荣贡献新的力量。
信息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