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漠:世上最没"尊严"的沙漠:被中国人用来种土豆产出万斤

漫悠芸端的事儿 2025-03-28 08:59:19

提起沙漠,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大多是无垠的沙地、高低不平的沙丘,以及漫天飞舞的风沙,但中国西北部的毛乌素沙漠却是个例外。

一千多年前,这里水源充足,滋养着茂密的植被,牛羊遍地,处处都是悠扬的牧歌。

根据历史记录显示,匈奴民族曾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活,称赞这里“靠近广阔的湖泽,环绕着清澈的河流”。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里竟然还能种出来土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人祸天灾下的沙化悲歌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之间,面积达到了4.22万平方公里。

与其他沙漠地区不同的是,毛乌素沙漠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经过千百年来各种天灾人祸影响才有如今的样貌。

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先秦和秦汉时,毛乌素地区曾发展过农业,后来则一直是游牧区,并且一直持续到了唐朝初期。

可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人们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生活,于是开始大规模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同时过度放养牲畜,也使得植被遭到破坏流沙不断扩大。

不仅如此,连年的发生的战争,导致植物生长恢复的速度远不及破坏速度,虽然到元代时有过短暂的休养,但生态环境却早已残破不堪。

再加上之后的气候变得干旱,水源也越来越少,这片土地最终丧失了自我恢复的能力,一步步走向沙漠化,最终形成如今的毛乌素沙漠。

来到近现代后,毛乌素沙漠成为我国北方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例子,狂风裹挟沙土,沙尘暴频繁发生,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原来的村落被流沙掩埋,许多人不得不离开家园,迁往其他地方谋生,土地荒废无人耕种,导致沙漠化问题日益严重。

20世纪中叶,毛乌素沙漠景象萧条,昔日的绿洲如今已被无情的风沙掩埋,也几乎没有任何生物能够生存,因此人们称之为“生命禁区”。

虽然毛乌素沙漠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差,但中国人民却并没有放弃这块土地。

几代人的绿洲梦想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政府组织了各种治沙行动,虽然效果并不好,但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治沙英雄石光银站了出来。

石光银出生在毛乌素沙漠边上的一个小村子里,小时候经常被风沙侵扰,日子过得很艰难,七岁时,一场龙卷风突然袭来,把他卷到了三十里以外的地方。

幸运的是,他的父亲最终找到了他,但是跟他一起放羊的小伙伴赵虎娃却不幸在沙漠中走失,再也没有回来。

这场意外给年幼的石光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亲身感受到了风沙的危害,也因此在他心中埋下了一个愿望,那就是要把沙漠变成绿洲。

1967年,才15岁的石光银就开始带着乡亲们跟沙漠较劲,一心想把黄沙变成绿洲,他明白这事儿急不得。

他领着大家在沙漠里种树,开沟引水,千方百计想让沙子固定住,让植物能好好生长。

可由于毛乌素沙漠的环境太差,种下去的树苗很难活,所以石光银只能慢慢从实践中获取经验知识,摸索正确的种植技巧,并且积极寻找能够适应干旱气候的植物品种。

经过长时间的尝试和调整,石光银最终发现了适合在毛乌素沙漠中存活的树木,例如沙棘和柠条等。

这些树木不仅生命力顽强,能够在缺水的环境下生长,更重要的是,它们还能稳固沙土,改善土壤环境,为其他植物创造更好的生长条件。

1984年,石光银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他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决心承包五万亩荒沙地,要把它变成绿洲,他成立了治沙公司,号召大家一起参与,希望通过集体的力量,把治沙这件事做好。

可不幸的是,在2008年石光银的儿子在运送树苗的路上出了车祸,永远地离开了。

这对石光银一家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失去亲人的痛苦难以言喻,但他们没有被击垮,而是选择勇敢面对,继续完成儿子未完成的治沙事业。

石光银的治沙故事只是毛乌素沙漠治理的一个小小代表,几十年来,数不清的治沙英雄默默付出,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这片沙漠变绿洲的奇迹。

2021年,石光银被授予“七一勋章”,这是国家对他几十年如一日投身治沙事业的最高肯定,这份荣誉也属于所有参与毛乌素沙漠治理的人们,是对他们共同努力的褒奖。

从沙漠到农场的华丽转身

经过无数人前赴后继的努力,毛乌素地区的植被逐渐增多,沙子不再轻易流动,土地也慢慢恢复了养分。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土地资源,政府和农业专家开始在沙漠边缘尝试种植农作物,考虑到当地干旱缺水、土壤贫瘠的环境特点,他们优先选择了土豆这种耐旱、耐贫瘠且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

实践证明,这个选择非常适合毛乌素地区的实际情况,土豆能够很好地适应这里的环境条件,有望成为当地的优势农产品。

2011年,陕西的一些农业公司和科研单位在毛乌素沙漠边缘尝试“绿化”,他们建立大型农场,选择种植土豆、玉米、牧草这类比较抗旱的植物。

农场采用了节水灌溉系统和先进种植技术,保证了作物的生长,也选用了更耐旱的品种,经过努力,这些农作物在毛乌素沙漠里喜获丰收,尤其是土豆,年产量高达一万多斤。

毛乌素沙漠种土豆成功了,这不仅让沙漠环境变好,也给当地人带来了新的收入,现在政府和企业一起努力,要把这种农业模式做得更好,让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

通过农业机械、更好的浇水方法、还有更好的种子,毛乌素沙漠的农场越来越大,种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这意味着沙漠里可以种出更多的东西,也能让更多的人受益。

毛乌素沙漠的故事,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曾经这里水草丰美,适合人类居住,后来却因为种种原因变成了寸草不生的荒漠,被称为“生命禁区”。

如今,通过人们的努力,毛乌素沙漠又变成了充满生机的绿色农场,这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参考资料:

4 阅读:489

评论列表

用户71xxx94

用户71xxx94

6
2025-03-28 14:49

毛乌素沙漠位于温带,在历史上当气候变暖,雨带北移时,这里就是农耕区,雨带南移,这里就是草原

老卿

老卿

2
2025-03-28 15:26

[赞][赞][赞]

Leo

Leo

1
2025-03-28 22:38

真厉害,土豆长那么大[点赞][点赞][点赞]

Cyh

Cyh

1
2025-03-31 16:43

最后一张图里的山是亮点

漫悠芸端的事儿

漫悠芸端的事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