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访苏,侯波突然跳上桌子,赫鲁晓夫:不愧是毛主席身边的人

半夏微凉之夏 2024-12-02 17:08:58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文琦

编辑|文琦

《——【·前言·】——》

1957年,毛主席率领中国代表团赴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签署《莫斯科宣言》。

就在这场重要的历史性场合上,毛主席的专职摄影师侯波做出了一个让在场所有人都震惊的举动——她竟然跳上了桌子。赫鲁晓夫看到这一幕后,笑了,露出赞许的表情。

侯波的革命历程与摄影生涯

1924年,侯波出生在山西省夏县。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年代。父母的生活并不富裕,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能让她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可就算如此,侯波的父母仍然重视对她的教育,尤其是父亲,鼓励她要有理想,要有志气,要为国家做贡献。

1938年,侯波年仅14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虽然年纪小,但她已经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对青年的召唤。

抗日战争的硝烟弥漫,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都纷纷投入到革命的浪潮中。侯波也不例外,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到那个时代的革命事业中。

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侯波来到了延安。在这里,她不仅学习了大量的革命理论,也接触到了很多有思想的革命人物。

她开始在延安的边区中学、延安大学、延安女子大学接受教育,步入了更广阔的思想天地。

在延安的岁月里,侯波的理想逐渐成形。她不仅向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学习革命思想,还决定将自己的力量投入到与敌人斗争的实际行动中。

抗日胜利后的侯波,没有停下脚步。她并没有选择享受战后的安宁,而是继续投身到电影事业中。她开始担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影科长,并用相机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重要时刻。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号角吹响,侯波的工作也随之迎来了更大的变革。这一年,侯波和丈夫徐肖冰一同调入了中南海。

在这里,她开始担任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同志的专职摄影师,承担起了记录国家历史进程的重任。

侯波与毛主席的关系,不仅是摄影师与领导人的简单工作关系。

她参与了毛主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从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会议到日常生活中的闲暇时光,她都在用相机记录下那些看似普通,却又极具历史意义的瞬间。

毛主席不仅仅是她的工作对象,更是她的革命榜样和精神领袖。

在和毛主席接触的过程中,侯波逐渐感受到毛主席不仅仅是政治上的伟人,他还拥有一颗温暖的心。

在拍摄毛主席的过程中,侯波感受到毛主席对待工作人员的关心,感受到那种从革命到生活的无私与宽厚。

对于侯波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单纯的工作经历,而是一次深刻的思想碰撞和人生感悟。

她始终记得有一次,毛主席邀请她和丈夫一起用餐。当时,毛主席没有丝毫领导人的架子,热情地与大家谈笑风生。

侯波和徐肖冰也不再拘谨,放松了很多。席间,毛主席突然谈到:“女同志是半边天,应该站在中间。”

这一句话,深深印在了侯波心里。这一刻,毛主席对女性的尊重,不仅让侯波感到惊讶,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为革命事业服务的决心。

侯波的拍摄不仅仅是为了纪实,更是为了记录历史,为了保留那个时代最珍贵的画面。她的每一次按下快门,背后都是一次对历史的深刻思考。正如她所说:“每一张照片,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她没有被局限于传统的拍摄技巧,而是凭借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触觉,抓住了历史的关键瞬间。

无论是毛主席与赫鲁晓夫的握手,还是毛主席与周总理的交谈,侯波的镜头都记录下了那些有意义的画面。

这些照片不仅成为了历史的见证,更成为了无数后人研究那个时代的重要资料。

1957年毛主席访苏的背景

1957年, 毛主席在国内外形势的背景下,决定亲自赴苏联访问。这次访问,不仅是毛主席的一次外交行程,更是一次具有深远政治意义的历史事件。

它关乎中苏关系,也涉及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战略调整。

当时,毛主席与赫鲁晓夫之间的关系,虽然表面上是兄弟般的合作,但实际上,两国间的矛盾和摩擦早已悄然积累。

赫鲁晓夫虽然在许多问题上与毛主席意见一致,但在一些具体的外交和战略问题上,双方始终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特别是在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政策、核武器问题、以及两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领导权问题上,双方都有着复杂的角力。

毛主席这次访苏的背景,不仅仅是为了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更多的是为了加强中苏之间的合作关系,尤其是在经济和军事领域。

毛主席此行不仅是为了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也带有较强的外交战略意图。通过这次访问,毛主席希望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争取更多话语权。

这次访苏的意义远超一场普通的外交访问。它象征着两国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也揭示了冷战时期超级大国博弈的复杂性。

而作为毛主席专职摄影师的侯波,则成为了这次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她的任务,不仅是简单记录外交场合上的照片,更重要的是,在每个瞬间的拍摄中,捕捉到那一刻的历史意义。

侯波的镜头,将记录下毛主席与赫鲁晓夫的每一个互动,不论是热情握手,还是政治斗争的细微变化。她的工作不仅限于表面的拍摄,更是对这场历史事件深刻的理解与再现。

侯波的“桌上行动”

1957年11月,毛主席与中国代表团在苏联莫斯科的签字仪式上,侯波的这一举动,成为了整个事件中最具戏剧性的一幕。

签字仪式的会场,布满了各国记者。侯波个子较矮,站在人群中很难看清台上的情况。

那时,她的心情并不平静,她知道,这是一次无法错过的机会。这是毛主席与赫鲁晓夫签署《莫斯科宣言》的关键时刻,捕捉到最有历史意义的画面,事关重大。

此时,侯波看到了法国记者在座位上站起,便毫不犹豫地准备借此机会找到一个拍摄角度。

她迅速跳上了法国记者的座椅,站稳后,毫不犹豫地跃上了签字桌,开始拍摄。这一举动,立刻吸引了全场的目光。

几乎是在同一瞬间,旁边的苏联记者也开始钻进桌子下方想要占据拍摄位置,然而由于身材较胖,他的动作显得迟缓且笨拙。

侯波跳上桌子的那一刹那,成了所有记者心中的焦点。就在苏联记者无奈地从桌子下挣扎出来时,侯波已经拍下了那张历史性照片。

当赫鲁晓夫看到侯波站在桌上的这一幕时,他轻轻一笑,露出了欣赏的表情。

他拍了拍旁边的工作人员,笑着说:“不愧是毛主席身边的人,敬业精神十足。”这一简单的话语,既是对侯波的赞赏,也是对她那份专业精神的深刻认可。

就连旁边的翻译也忍不住对侯波的“胆大包天”表示钦佩,称她是“摄影界的英雄”。

这场小小的插曲不仅反映了赫鲁晓夫对侯波敬业精神的认可,也凸显了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苏联记者眼中,这样的举动或许显得过于张扬,但对于毛主席的身边人来说,这正是对历史、对伟人敬畏的表现。

侯波不仅仅是毛主席的摄影师,更是毛主席信任的工作人员之一。与毛主席的关系,并非只是单纯的工作关系。

多年来,毛主席总是关心侯波的工作状态,并对她的拍摄质量给予高度评价。毛主席对她的尊重和信任,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毛主席常常亲自鼓励侯波,让她在拍摄时保持专注和敬畏。有一次,侯波为了拍摄一张重要的照片,竟然为了找到合适的角度,不顾个人安危,险些从天安门的栏杆上摔下。

毛主席得知后,特地嘱咐她:“女同志为革命拼搏,我赞扬你,但也要注意安全。”毛主席的这些话,展示了他对侯波工作的理解与关怀。

侯波的贡献不仅限于她为毛主席拍摄的那些经典影像。她在新华社工作期间,也积累了大量的新闻摄影经验。

她成为中国摄影界的标杆人物,被誉为“红墙摄影师”。在她的镜头下,毛主席的形象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祇,而是鲜活而有温度的历史人物。

侯波晚年得到了多个荣誉,2008年,她获得了首届中华艺术金马奖终身摄影成就奖。

2019年,她和丈夫徐肖冰一同被评为“摄影术诞生180年180人之一”。她的名字,永远刻在了中国摄影史上。

0 阅读:3

半夏微凉之夏

简介:半夏微凉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