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齿是刘邦最恨的人,刘邦为何不杀雍齿还给他封侯?事后才知高明

半夏微凉之夏 2024-11-30 18:14:3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文琦

编辑|文琦

《——【·前言·】——》

刘邦心中最恨的人是谁?雍齿。一个三番两次背叛自己的“旧部”,在刘邦起义、争霸天下的过程中,屡次跳槽,反复叛投。

按理说,刘邦应该将他斩于马下,彻底清除这个“反骨”。可偏偏,刘邦没有杀他,甚至给了他一个封侯的殊荣——这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深意?

从豪族到叛徒,雍齿的初次背叛

雍齿起初并不是刘邦阵营的核心人物,他的身份背景很特别,是沛县的豪族,属于那个时代的中上层阶级。

这一层级的人物,总有些傲气,往往不容易看得起那些出身低微的“草根英雄”。

刘邦的崛起对雍齿来说,不值一提。刘邦不过是个从市井小混混做起的领袖,早期的他并没有显现出过人的战略眼光,甚至在很多方面都显得懒散和无能。

公元前209年,刘邦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影响下,联合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反抗秦朝暴政。

雍齿也并非全然不想参与,他甚至也曾加入过刘邦的队伍,依靠刘邦的旗帜来谋取自己的利益。

尽管在当时,刘邦尚显得有些不靠谱,雍齿还是把赌注压在了刘邦的身上。

一开始,刘邦确实依靠他的战略眼光,迅速攻占了周边的几个地方,逐渐赢得了更多的支持。雍齿也在其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

刘邦决定出征丰邑时。他把丰邑托付给了雍齿,让他负责守卫。这本应是信任的体现,可雍齿显然并没有看到这一点。

当刘邦的队伍离开后,雍齿选择了背叛。他毫不犹豫地投降了魏国周市。

当时,魏国正处于秦朝的夹缝中,周市很快看中了雍齿的价值,将丰邑交给了他管理。这一决定,把刘邦彻底激怒了。

对于刘邦来说,这不仅仅是个人恩怨。背叛者不仅背弃了自己的信义,还让他深刻感受到忠诚的重要性。

丰邑对于刘邦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城市,它是反秦战争的关键战略点。失去丰邑等于失去了稳定后方,意味着战线的延长和战略资源的消耗。

得知雍齿的投降,刘邦没做太多的考虑。他带领军队迅速回到丰邑,开始了第一次围攻。

可雍齿早有准备,坚守不下,刘邦屡次进攻都未能拿下这座城池。几乎每一次战斗,雍齿都能成功抵挡,刘邦无法突破这座城池的防线。

即便如此,刘邦依然没有杀了雍齿。面对一次次失败,刘邦并非不生气,事实上他已经感受到了自己在军事上的失落与无奈。出于某些特殊的战略考虑,他决定暂时放手。

屡次反叛,刘邦为何不杀?

雍齿的背叛并没有就此结束。在丰邑几度被攻占失败后,刘邦并未放弃,决定回去重新策划对雍齿的打击。

雍齿却并没有悔过,反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开始四处寻找新依靠。

赵国、项羽,无论哪个势力,雍齿都能巧妙地投靠过去。他甚至对项羽提出了不少建议,帮助项羽针对刘邦展开攻势,显得毫不含糊。

当时的刘邦,正处在与项羽的楚汉争霸中,每一分力气都十分重要。项羽虽然一度表现强势,但刘邦并没有轻易妥协。

对刘邦来说,雍齿的叛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背信,而是关乎整个战局的重大因素。

这次,雍齿投降项羽,是在刘邦未曾准备好的情况下发生的。项羽的军队虽然强大,但在与刘邦的对抗中并非没有弱点。

更重要的是,项羽的“仁义”战略并不能像刘邦那样灵活应变。面对雍齿的投降,项羽的确感到了一些安慰,他认为雍齿可以成为自己阵营中的重要一环。

但在刘邦看来,雍齿的作用并非决定性的,他并没有让雍齿的背叛影响到自己的战略布局。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时,刘邦依旧选择了暂时不杀雍齿。尽管雍齿数次背叛,刘邦没有选择轻易杀掉他。

或许,正是因为刘邦清楚地知道,直接杀掉一个曾经在自己阵营中的人,不仅不会让局势有所好转,反而可能引起更大的动荡。

刘邦的决定有了更深的含义——保持宽容,稳住人心。他没有因个人的恩怨做出过激的举动,而是保持了大局的视角。

刘邦的宽容与张良的智慧

汉高祖六年,刘邦的心态发生了明显变化。此时的他,已经打败了项羽,登上了帝位。

刘邦意识到,如何保持大局的稳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而是治国理政的大问题。在对待雍齿时,刘邦选择了一种高明的政治策略。

张良,刘邦的得力谋士,显然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刘邦对张良深有信任,他知道这个人懂得如何审时度势。

于是,当刘邦得知一些功臣对自己的奖赏产生了不满情绪时,他便去请教张良。

张良提出的建议,是“厚赏最恨的人”。这个建议的核心在于,刘邦要通过封赏那些曾经背叛的人,来消除他们心中的不安与疑虑,从而稳定政权。

刘邦决定采纳这一建议,并将雍齿封为什邡侯,这一封号并不显赫,但足以让雍齿获得一个较高的身份地位。

封号虽高,实际的封地却十分偏远。什邡侯位于今四川省的什邡市,远离汉中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刘邦通过这种方式,实际上是把雍齿安置在一个没有威胁力的位置,并且用这种方式让其他功臣看到了自己宽容大度的一面。

这一策略,不仅成功化解了雍齿的威胁,更重要的是稳定了刘邦的功臣团体。

通过这种方式,刘邦给所有人传递了一个信息——即使是曾经的叛徒,也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得到宽恕。

这种政策让刘邦更好地稳住了局面,让每一个曾为他效力的人都感到自己能够获得一个机会。

宽容的背后,政治的深谋

刘邦的宽容,并非只是单纯的仁爱。在当时的局势下,国家的稳定是最重要的,而要保持稳定,就需要放下个人恩怨。

对于雍齿来说,他的背叛虽然令刘邦心中不满,但他毕竟也曾为刘邦出过力。

刘邦深知,他需要的是一群忠诚的、能共谋国家未来的帮手,而不是单纯的复仇。

对待那些曾经背叛过的人,刘邦给出的答案是:让他们感到安全,稳定政权。

他没有杀掉雍齿,也没有像项羽那样把背叛者一网打尽。

通过将雍齿封为侯,他向所有功臣展示了自己不计前嫌的宽容态度,同时也让自己的统治基础更加牢固。

从表面上看,刘邦对雍齿的宽容似乎有些“过度”,尤其是在雍齿多次背叛之后。

但是,刘邦能够在这时展现出如此高明的政治眼光,确实令人佩服。

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并不是简单地靠着个人情感做决策,而是通过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做出最有利于自己政权的选择。

通过将雍齿封为侯,刘邦不仅削弱了雍齿可能对他政权的威胁,也巧妙地平衡了军中各方的力量。

这样的策略,使得其他功臣更加忠诚,同时也传递了刘邦“宽容大度”的形象。

雍齿在去世后,得到了“肃侯”的谥号,说明他虽然多次背叛,但刘邦并未忘记他曾为汉朝建立做出的贡献。

在历史上,刘邦的这一做法被广泛称赞为政治家的高明之举。通过宽容,刘邦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也避免了因过度清洗导致的政治动荡。

0 阅读:2

半夏微凉之夏

简介:半夏微凉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