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我最怕人家看不起我们中国人;
他说,我活着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
他说,只要我体力允许,就要干它一场,为人民服务;
他说,我的名誉算什么……
他是一名医生、一位老师、一位院士、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一名共产党员,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吴孟超。
披肝沥胆,医者仁心;斯人已逝,音容犹在。
用一生诠释“医者”二字,今天,吴孟超院士逝世2周年之际,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组织开展悼念祭扫活动,医院常委、吴老亲属、医护人员代表等近百人参加。
2021年5月22日,99岁的吴孟超院士走了。
人们的哀思,穿过淅淅沥沥的细雨,回荡在黄浦江畔。
从医70余年,吴孟超院士推动中国肝病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
那一年,《感动中国》颁奖词这样形容吴孟超院士:手中一把刀,心中一团火,他是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今天,吴孟超院士离开我们整整2年,但他倾尽一生留下的一串数字依旧烙印在世人脑海中:他主刀16000多例手术,救治20000多名患者。
在医学界,这是一个几乎难以复制的奇迹——97岁,他还完成了一台高难度的手术。
难以忘记,年过九旬时,吴孟超院士依然奋战在无影灯下。医者仁心仁术,定格在我们心中。
难以忘记,他的殷切话语。“为医之道,德为先。”这位国之大医,披肝沥胆一辈子,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当好医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吴孟超院士逝世2周年之际,让我们轻轻道一句,想您!
和最凶险的肝癌战斗了一辈子,吴孟超一身是胆,堪称医学界的一位“猛士”。
时间回拨,2019年1月,97岁高龄的吴孟超主动响应国家院士制度改革,光荣退休了。
“现在看来,回国、学医、参军、入党,这四条路的正确选择才让我能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我庆幸自己的选择,也永远感激党和国家,感谢部队这个大家庭对我的教育培养。”在职业生涯迎来“谢幕”的时刻,吴孟超脸上泛着祥和的笑容。
鲜有人知的是,就在这退休的前一刻,他仍奋战在无影灯下。2018年8月,96岁高龄的吴孟超还为病人切下10公分大的肝肿瘤。“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看门诊、做手术,为更多患者解除痛苦,直到做不动的那一天。”
不少医界后学回忆吴孟超,都会说到他的手。这是一双神奇的手:由于常年握手术刀和止血钳,吴孟超的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曲,但上了手术台,不仅手不抖,站上一个多小时也没问题。
只要不出差,吴孟超都会亲自上台手术,坚持每周主刀至少3台疑难肝胆手术。在手术台边,他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很多年轻人都会腰酸背痛,但这位90多岁的老人却体力惊人,总是能够一丝不苟地将手术精彩完成。
周围的学生们,还记得吴孟超坐诊看病的情景:常常一上午不喝一口水,无论是初诊病人还是复诊病人,他都不厌其烦地给病人解释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有学生心疼老师,会偷偷塞给他牛奶,却从未见吴孟超喝过。
“喝了要上卫生间,会耽误看病,这些病人大都是外地赶来的”“你知道挂我的号多不容易?你知道病人和家属心里有多急吗?要帮他们早点看好,让他们可以及时赶回家。”在吴孟超的眼里,病人当仁不让排在首位。
与一般医生不同的是,吴孟超专收走投无路的重症病人。怀着如此大爱,他完成了一例又一例教科书般的经典手术。
1975年,安徽农民陆本海挺着像孕妇一样的大肚子前来求诊,经过12个小时手术,吴孟超大汗淋漓地给他切下一个重达18公斤的瘤子,这是当时世界上切除的最大肝血管瘤。
曾有一位女患者被诊断出巨块型肝癌,吴孟超亲自主刀,用了3个多小时成功为她切除了近3公斤重的肝细胞腺瘤。出院时,她的爱人抑制不住内心激动,“吴老,我已经打听过送给您锦旗的太多了,都没地方挂。您对钱财名利又十分淡薄,我也不知道如何感谢您,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我就送点黄金给您。”他说着,便流泪给吴孟超跪下了。
吴孟超有一句名言,在业界流传甚广:“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冬天查房,他会先把听诊器焐热;做完检查,他会帮病人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把鞋子放好;每年大年初一,他都会穿着军装,带领值班医护人员,到病房里去给住院病人拜年。他往往会先搓搓双手,再将温暖的手伸向病床……
曾有人劝吴孟超,“您早就功成名就了,也该享享清福了,整天上手术台,万一有个闪失,别影响了一辈子声誉。”吴孟超听闻,只是淡淡笑了笑,“救治病人是不该怕承担风险的,如果前怕狼后怕虎,那禁区永远是禁区。”
对于吴孟超而言,肝癌便是今生最大的敌人,手术室则是一辈子的战场,“一直战斗下去”便是铮铮的从医誓言。就是凭着这股韧劲,从医70多年来,他将数万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组建“三人小组”发起挑战
誓把中国这顶“肝癌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熟悉吴孟超的人都晓得,吴老的左胸前,总是佩戴着一枚鲜红的党员徽章——这份忠诚,源于他少年时的红色记忆。
1922年夏天,吴孟超出生在福建闽清的小山村。五岁时,他随家人移居马来西亚,在当地中学毕业时,他和同学们主动把聚餐费捐回国内给中国共产党,不久后竟收到领导人发来的感谢电,这封电报像烧红的烙铁一样,在他年少的心里烙上了红色印记。
抱着“行医救国”的朴素想法,1943年,吴孟超回国后考取了同济大学医学院,成了“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彼时,吴孟超便为自己定下了高远目标:当一名像裘法祖那样的外科医生。
▲1940年,17岁的吴孟超毅然归国,图为当年归国的护照。
然而,摆在这名年轻医生面前的挑战并不小。
医学研究表明,中国是肝癌的高发国家。全球每年约有62万新发肝癌病例,其中55%在中国。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肝癌防治领域一片空白。身为外科医生的吴孟超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开始向肝脏外科领域进军。
当时,一位外国专家看到吴孟超等医生们所处的简陋研究环境,断言“中国肝脏外科要赶上我们的水平,起码要30年!”吴孟超听后,愤然写下“卧薪尝胆、走向世界”8个大字,立志将自己的奋斗方向与国家需要结合在一起。
吴孟超决心,要把中国这顶“肝癌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于是,他组建肝脏外科“三人小组”,向“癌中之王”发起挑战。
▲1958年,由吴孟超(右)、张晓华、胡宏楷组成的“三人研究小组”向肝脏外科进军。
1959年,吴孟超团队创立中国人肝脏“五叶四段”的经典解剖学理论,奠定了我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
1960年,他主刀成功完成第一例肝癌切除手术,发明“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法”,开创我国肝脏外科手术止血方法先河;
1963年,吴孟超成功完成世界首例中肝叶切除术,使我国迈进国际肝胆外科的前列……
仅用七年时间,他便带领团队从无到有,不断创新,实现了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重大突破。
助推中国肝脏外科事业再一次腾飞
“借助平台快培养人才,快出人才”
吴孟超曾说,“从医这么多年,我时时记住老师裘法祖教授讲过的一句话‘医术有高有低,医德最是要紧。’”从风华正茂到年至耄耋,他的初心始终未变——攻克肝癌,助推中国肝脏外科事业再一次腾飞。
从医70年,救人无数,吴孟超也感慨过岁月。
“我老了,能工作的时间不多了,培养出超过自己的接班人,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对我最大的奖赏。”在他的培养下,一批以院士、长江学者等组成的学术人才梯队脱颖而出,200多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大多已成为我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
摘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大家觉得这已是吴孟超的事业顶峰,但他并未停歇,将国家和军队奖励的600万元全部捐出后,又联合了6位知名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了“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的建议案,被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此后,80多岁高龄的吴孟超一直为创建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四处奔波。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立项,这是我国继组建国家纳米中心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级中心。而后,他又带着团队精心选址,最终选定在嘉定区安亭镇建设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和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安亭新院。
筹建期间,吴孟超数次赴京协调沟通相关事宜。一天,吴孟超汇报结束,非常疲惫,每走几步就要扶着墙休息一下。随行人员感慨,“吴老这个年龄了,不但要亲自上手术台开刀,还要为筹建新院不停奔波,真是蛮拼的。”2017年初,一座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建筑正式竣工。那天,已经95岁高龄的吴孟超激动异常。
在上海本轮疫情期间,安亭新院作为嘉定地区唯一坚持不间断开设门急诊服务的三甲医院守护着当地居民的健康。
如今,以吴孟超名字命名的两家肝胆外科医院和他遍布全国各地的学生,以点点星光照亮中国肝胆外科事业的广袤星空,践行着吴孟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挚信仰。
▲在吴老的主持带动下,国内、军内第一家肝胆专科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不断取得飞跃发展。
披肝沥胆一辈子,有人记得吴孟超说过这样饱含深情的一段话,这或许是他最真挚的愿景:“我已经90多岁了,还能做多久?不知道。因此,我们要赶紧建立平台,借助平台快培养人才,快出人才。有了人才、有了平台,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就能开展下去,20年、30年、40年总能解决问题吧?到那时候,我在天上看……”
对于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医护而言,今天的祭扫活动也是一堂特殊而富有意义的党课。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周全同志宣布新发展党员名单,医院党委书记、政委李良栋同志领誓,全体预备党员面向鲜红的党旗进行入党宣誓,向“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吴孟超同志看齐学习。
仰望星空,天上确有一颗“吴孟超星”——这颗运行在浩瀚宇宙的17606号小行星,在不知疲倦地散发着光芒,一如吴孟超的初心,明亮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