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的博弈斗争如今已经不仅仅是贸易争端,更是上升到了国家内政和领土问题。
美国一直以来宣扬着“中国威胁论”,美媒更是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抹黑。现在美国又炮制出所谓的“中国经济间谍案”,导致百余名华裔科学家的职业生涯彻底断送。
兵分三路攻击中国,美国的性质已经可以用恶劣形容,那么中国该如何应对?
美国抓捕华裔科学家的目的到底是何?美国的攻击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美国兵分三路的打压
中美之间的博弈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之一。其中美国兵分三路对中国的打压,让中美的关系持续走向低潮。
在半导体领域,美国对华的技术封锁可谓是步步为营。2018年,美国将中国电信巨头华为列入实体清单,限制其获取美国技术。
2022年10月,美国商务部颁布了更为严格的出口管制措施,禁止向中国出口先进芯片和相关制造设备。这一举措直接影响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和超级计算机等领域的发展。
美国还通过外交手段,成功说服荷兰和日本加入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限制的行列。
面对这般艰巨的考验,中国政府及企业并没有选择束手就擒,而是积极应对并寻求破局之道。
中国政府大力投资芯片产业,鼓励本土企业加强研发。尽管短期内难以完全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但中国在某些细分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技术封锁只是美国遏制中国的一个方面,在舆论战场上,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抹黑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从新冠疫情的起源到新疆人权问题,再到中国的经济数据,美国主流媒体似乎总能找到批评中国的角度。
在经济领域,中美之间的贸易战更是引人注目。2018年,特朗普政府开始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国随即采取反制措施。
这场贸易战持续至今,虽然双方在2020年初签署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但核心矛盾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
如今美国的又一个举措,将中美的博弈斗争性质改变了,更是直接加大了中美之间的裂痕。
美国“中国行动计划”
当前,美国对在美华裔科学家的迫害已经达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许多华裔学者和研究人员因为他们的种族背景和与中国的联系而成为调查对象。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美国一直标榜的平等和公正原则,更对学术界的国际合作造成了严重打击。
例如,2021年,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纳米技术专家陈刚教授被逮捕,罪名是在申请联邦研究资金时未披露与中国的联系。
尽管陈刚最终被判无罪,但这一事件已经对他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这种做法导致许多无辜的学者陷入了法律困境,即使最终被证明清白,也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谭鸿锦的故事同样成为了此类冤案中的一个鲜明例证。这位拥有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材料科学博士学位背景的华裔科学家,在美国知名能源企业Phillips 66担任高级研发职务多年,享有丰厚报酬及稳定社会地位。
正当他出于家庭责任考量,决定返回祖国照料日渐衰老的双亲并向雇主递交辞呈之时,剧情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仅仅一周后,全副武装的联邦调查局工作人员强行闯入谭鸿锦的住所进行搜查,并将他带走。原来,公司高层向联邦调查局报案,指控谭鸿锦窃取商业机密。
起因竟是谭鸿锦在辞职当天发现家中还有一个公司的U盘,并如实向公司报告了这一情况。
这个平平无奇的U盘却让谭鸿锦背上了价值超10亿美元的黑锅。美国司法部指责他为中国窃取了上百份商业秘密文件。
最终,谭鸿锦不得不认罪,失去了两年零八个月的人身自由。尽管刑罚会结束,但对他精神和名誉上的损失却是不可逆的。
更令人心痛的是,当两名前同事试图为谭鸿锦作证时,却遭到公司的威胁报复。在这种情况下,谭鸿锦只能选择咽下这个苦果。
谭鸿锦,陈刚这样类似的遭遇在华裔科学家群体中屡见不鲜。据相关报道显示,自美国政府启动所谓的“中国行动计划”以来,已有共计103位华人科研人员成为了这场政治风暴下的无辜受害者。
他们不仅个人名誉受损,职业生涯受到严重影响乃至中断,甚至还被迫承担起高昂赔偿金,生活陷入经济困境。更有甚者,部分人士的人身自由也被无端限制,长期处于监视和调查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与不安。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公正的对待也激发了华裔社区的团结和反抗。越来越多的华裔科学家和学者开始公开发声,谴责这种歧视性做法。
2021年9月,包括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近200名斯坦福大学教职员工联名致信美国司法部长,呼吁结束针对亚裔科学家的种族定性。
中国对美国的打压和封锁都做出了哪些回应?
中国的应对措施
中国还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官方媒体、驻外使领馆和国际组织,积极发声,揭露美国这些做法的不公正性和危害性。
面对美国在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封锁,中国加大了自主创新的力度。2021年,中国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加速了科技创新的步伐。
中国不断提升着有效反制美国的能力,制定并实施了《反外国制裁法》《出口管制法》等法律,为应对外部不公平做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国的这些应对措施并非针锋相对的对抗,而是在坚持自身发展道路的同时,始终保持开放合作的态度。
结语
展望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双方能够摒弃零和思维,在竞争中保持理性,在分歧中寻求共识,两国关系就有望走向更加稳定和健康的未来。
信息来源:
中国经济网2024年9月25日——打造芯片“铁幕”?美国这一套行不通
大皖新闻2024年10月8日——国家安全部:从谭鸿锦案看美“中国行动计划”的恶劣与荒唐
知名华裔教授陈刚在美被捕内幕被掀开,中外学术圈发起反攻
美国将重启“中国行动计划”?它曾摧毁数千名华裔科学家
美炮制所谓“中国经济间谍案”:超百名科研人员职业生涯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