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车企与华为合作造车,鸿蒙智行今年还有竞争力吗?

梦笔生花说车 2025-02-15 12:35:04

蛇年刚开年,智驾竞争就打得如火如荼。长安刚打响智驾普及第一枪,比亚迪就甩出21款高阶智驾新车王炸,随后零跑、领克等纷纷发声跟进。下沉智驾在加速普及,高端智驾的发展也正烈火油烹。

2025年到现在两个月时间没到,就传出华为已经拿下了上汽和广汽两大汽车国企的消息。中国几大汽车国企里除了一汽暂时没有用上鸿蒙,其它车企或多或少都与鸿蒙智行展开了合作。

但都2025年了,华为是救世主吗?

华为第五界居然是最便宜的一个?

上汽与华为要展开合作的小道消息从去年开始就没有断过,到现在似乎终于要尘埃落定。

有媒体报道称,华为与上汽将采用智选车模式的合作,新品牌的名字初步定位“尚界”。

而恰巧就在这几天,上汽新提交了“尚界”“上汽尚界”等多个商标,以及有鸿蒙智行风格的新LOGO,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消息。大家也推测双方合作的新车项目已经进入了落地阶段。

据悉,尚界作为鸿蒙智行的第五界,其产品定位与其它四界主要面向中高端市场不同,将面向更年轻化的市场,市场定位进一步下沉覆盖17万-25万元的价格区间,但也不排除后续推出更高价车型的可能性。作为对比,目前四界覆盖了从23万-100万元价格段。

另外有报道称,此前上汽曾考虑过采用Hi模式合作,也就是自应用华为全栈智能解决方案,类似岚图梦想家。但随后上汽转向了智选车模式,让华为更深度地参与到新车的定义、开发和营销中。其首款车型将基于上汽此前的新能源品牌飞凡的原有产品开发,华为会重新打磨其电子电气架构和智能配置,最快将在今年第四季度推向市场。

上汽是汽车国企里最积极推动新能源转型的车企之一,投入过大量的资源,也拥有很好的外部技术合作和投融资条件。不仅旗下各个自主品牌都推出过新能源车,还曾推出过飞凡和智己两个新能源品牌。但无论如何努力,上汽新能源车整体销量都表现平平,体量一直上不去。

所以,这次上汽与华为合作,最大的诉求就是建立在主流市场的竞争力,为此不惜第一个打破了“X界”高端的产品定位,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损害了问界、尊界努力建立的高端品牌形象,所以也有部分媒体认为上汽这是在摘桃子。另外,也有部分媒体质疑,为何尚界首款车型选择改造并不成功的飞凡,这对其建立市场竞争力和用户正面的品牌认知,可能会起到负面作用。

广汽携手华为,瞄准高端市场

与上汽希望借助华为、借助鸿蒙智行建立主流市场的竞争力不同,广汽有埃安这个能够在主流市场走量的新能源车,最急切的就是要向上。

所以,广汽与华为合作的GH项目首款车型选择了落位中高端市场,是一款30万元级豪华MPV车型。在近日曝光的谍照中,其尾标显示新车或许名为“向往”。

选择做MPV其实非常明智,一方面这个市场虽然竞争激烈,但对手并不算多。另一方面,广汽长期深耕MPV市场,传祺M8系列在自主高端燃油MPV市场拥有深厚的用户口碑,再打入高端新能源MPV产品更成熟,还能获得口碑与品牌的加持,容易获得用户认可。

另外,广汽与华为的合作虽然推出了新品牌,但并不是X界,广汽保持自身在项目中的主导性,双方的合作更可能是Hi模式。而从车头凸起的激光雷达看,显然会应用华为乾崑智驾。

过去一年,广汽在销量上承压,高端新能源品牌昊铂发展不顺,广汽亟需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向市场。向往就承载了广汽扭转新能源高端市场颓势、建立更强向心力的希望,对广汽来说,这是不得不打赢的一场翻身仗。

鸿蒙扩散后还有吸引力吗?

在问界取得成功后,很多厂商都看上了华为智能、智驾和电子电气架构方面的能力,希望借助华为的技术改善智能化水平,迎合消费趋势、提高市场表现。国内几家主流车企中,除了一汽、吉利、长城以外,基本都和华为有合作。这两年用上华为智能的车已经越来越多。

而一项技术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在差异化之上,如果人人都有鸿蒙,其实相当于人人都没有鸿蒙。华为鸿蒙技术扩散后,市场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越来越多的“同质化”产品,它就已经失去了作为一款车核心竞争力的可能。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其实各家车企与华为合作的车型,都尽可能分布在不同品类、不同细分市场中。比如鸿蒙四界,各个定位不同,采用Hi模式的各家车企具体落地的细分市场也尽可能不同,这很难说不是华为审慎选择合作项目的结果。

不过,到了鸿蒙技术不断扩散的今天,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定位重叠的产品。比如广汽的向往,定位就与Hi模式的岚图梦想家比较接近,这样的例子用户可能会越来越多。到底未来这两款产品谁能在市场上占上风,鸿蒙显然不会是决定性因素,反而回归了车企本身平台架构、产品定义、设计、质量等更底层的东西上了。

华为作为一个非常成熟的公司,显然也不会给自己的商业模式留下这么大个BUG。所以华为车BU在去年独立,成为向各车企开放投资的独立公司,入股的车企可以通过引望实现更好的协同发展。

而且,鸿蒙的竞争力从来不只建立在智驾、智舱这些表层的技术上,其核心是一个智能生态。所以,鸿蒙的扩散和高阶智驾的平民化,或许会部分削弱其号召力,但在其它厂商能够打造出比鸿蒙座舱更好用的智能生态前,鸿蒙仍然是车企智能化的战力倍增器。

不仅如此,华为对产品的加持不仅局限在智能化方面,还有产品定义、营销、品牌甚至是渠道的提升,所以鸿蒙智行(即智选车模式),仍然会保持对车企不错的吸引力。

但如果是Hi模式或更基础的零件供应商模式,随着智能技术的扩散,竞争力必然会不断削弱,优势会被逐渐拉平。

长远来看,车企显然也不希望将车辆的主导权交给供应商,即使是自己入股的也不行,因为这会对车企的盈利能力造成巨大影响。谁都知道只要交给麦格纳,只要会贴牌车标就能造车,但谁都不会这么做。所以,车企必然逐步尝试争回智驾、智舱甚至是电池这几个关键领域的技术话语权。

这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必然会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转型期的汽车行业的常态。到底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汽车时代,谁最终会主导汽车行业的技术高度还尤未可知。

0 阅读:2
梦笔生花说车

梦笔生花说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