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世界古都论坛于2024年6月26日在洛阳召开新闻发布会,二里头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全力推进,其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资料上报工作已完成。
下一步洛阳市将全力推进二里头遗址申遗后续工作,并积极推进万里茶道、关圣文化史迹联合申遗。
看到这里,西边的网友又按捺不住跳了出来,既然你二里头宣称是夏都,但申遗时为何不敢带上“夏都”两字?
有此疑问很正常,毕竟国博在2017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建设建批复时,为谨慎起见曾建议暂不使用“夏都”二字。
但最终建设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时,河南省多方考量后并未采纳国博建议。
二里头遗址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考古发现,其申遗过程中不使用“夏都”二字,这一决策背后反映了对历史准确性和学术共识的追求。
下面将简要分析二里头遗址申遗不带“夏都”二字的原因:
♥历史背景与争议
♡夏朝的存在性:虽然传统文献记载了夏朝的存在,但20世纪初受西方治学方法影响的疑古学派对其存在提出了质疑。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1959年,徐旭生团队在寻找“夏墟”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开启了对夏文化的研究。
♡夏都身份的争议:尽管有大量证据支持二里头遗址为夏都,但仍有专家对其“夏都”身份表示质疑。
♥学术共识的形成
♡多学科研究结果: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多学科研究结果支持二里头遗址为夏都的观点。
♡考古学的证据:出土文物、年代测定、地理位置和文献记载等多方面证据均指向二里头遗址为夏都。
♡学界的普遍认同:经过长期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二里头遗址为夏朝中晚期都城遗存逐渐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
♥申遗的谨慎性
♡国际标准的符合:申遗过程中需要符合国际标准,确保所提交的内容具有广泛的认可和准确性。
♡避免争议:不使用“夏都”二字可能是为了避免在国际社会中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误解。
♡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申遗的核心目的是保护文化遗产,避免因名称问题影响遗产的保护和研究。
♥文字证据的缺失
♡甲骨文的缺失:与殷墟不同,二里头遗址尚未发现直接证明其为夏都的文字证据。
♡学术界的分歧:尽管有大量间接证据,但缺乏直接文字证据导致部分学者对二里头遗址的夏都身份仍持保留态度。
♡考古进展的期待: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证据来支撑或改变当前的认知。
♥文化与历史的尊重
♡历史的客观性:申遗过程中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避免将尚未完全确认的称呼用于官方文件。
♡文化的多元性:申遗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多元性的体现,不局限于特定的朝代或称谓。
♡国际交流的意义:通过申遗,推动国际间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和交流。
♥考古研究的持续性
♡长期考古的必要性**:考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不断地发掘和研究。
♡遗址保护的重要性:申遗过程中强调对遗址的保护,确保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存和传承。
♡未来研究的期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考古技术的进步,对未来研究成果充满期待。
♥教育与展示的价值
♡提升公众认知:通过申遗和相关博物馆的展示,提升公众对古代历史文化的认知。
♡文化遗产的教育意义:利用文化遗产进行教育,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和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对二里头遗址等重要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展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里头遗址在申遗过程中不使用“夏都”二字,体现了对历史准确性的追求和对学术共识的尊重。
这一决策考虑了历史背景、学术共识、申遗的谨慎性、文字证据的缺失、对文化与历史的尊重、考古研究的持续性以及教育与展示的价值等多方面因素。
随着未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二里头遗址的真相将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增添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