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被吃掉了。
这一篇是关于日本电影《教诲师》的影评,现在严肃的题材一般是看不下去,既然看完了,那么不免胡诌了一番。
一
电影本身
一般来讲,看完电影总要评价下电影是否好看?
对于这本《教诲师》,我的评价是观赏性确实不够。电影里场景极少,看完全片也不过只有三个场景。最主要的场景是教诲师与死刑犯人一起聊天的房间,另外两个场景,一个是教诲师年青时与哥哥淌过的那条改变他们人生命运的河流,另一个是影片最后妻子载着教诲师行驶在乡间小路。
故事的情节全靠人物的聊天对话以及不断地人物切换来进行。教诲师一共与六个死刑犯在谈话,每一个人的人生故事都切割成几分钟的对话来展现。
我曾经从电视旁跑开几分钟,结果就看不懂后面的谈天内容,以致于又倒回去再看一遍。所以烧脑剧都是这样喜欢折腾人吧!
不过,还是说句丧气话,在我把片尾的字幕都一字不差地看完之后,我其实还是没有搞懂电影的主题是什么?
毕竟情节不好看,那么就靠主题思想的深度来弥补吧,这一部讲究社会范儿的影片怕也是走这一条路线吧。不过死刑这个话题太沉重,我也没有搞清楚,他们到底是想探讨下日本是不是要废除死刑、还是体现下对死刑犯人的临终关怀,或者纯粹只是几个老戏骨来飙飙演技。
死刑犯的人生,在我看来,不是偏执的,就是悲剧的。虽然不乏对于社会现实检讨,但个人境遇造成如此境地的因素仍是最重要的原因。
就像教诲师自己回忆自己兄长杀人的事件。在一事件中,任性的他一定要和母亲后夫以及与后夫所生的儿子打交道,然后又忍受不了对方的言辞大打出手,最后哥哥为了救他用石头打死了母亲的后夫。在这一过程中,其实哥哥几次都想拉他离开,都被他拒绝,导致事情的不可收拾。哥哥在服刑之后自杀,于是成为他必须一生来负担的十字架。
电影的最后,流浪汗学会写字之后给牧师的第一句话的大意是,身处其中的你们也没有资格来批评他。一个杀人者到最后还如此理直气壮,也许从肉体上消灭他才是社会正义和公平的实现吧!
二
死刑的意义
关于死刑,日本是在西方发达诸国中依然保留执行死刑的国家之一。虽然死刑执行人数一直在下降,一个死刑犯从法院宣判之后到最终执行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甚至十年都有。
但是日本民众的主流意见是保留死刑,虽然在知识分子的学术圈子里主张废除死刑的声音很多。本来根据日本的法律司法部长必须在六个月内签署执行死刑的命令,但是由于历任司法部长顾忌到废除死刑的思潮,这一规定并没有很好地执行,导致曾经在三到四年时间里日本没有执行过死刑。
法律是民意的体现。死刑虽然作为一种原始人类的同态复仇的形态,被现在许多白左讽为落后的残余。但是杀人者死,这一条古老的格言依旧刻印在人类的基因里,想让它轻易地消除也没有那么容易。根据朴素的法律理念,对于可以任意剥夺他人生命的人,国家为什么不能剥夺行凶者的生命?还要浪费纳税人的钱财把他们供养起来?他们应当享有人权,那么被他们残酷杀害的人就没有人权了吗?
在这个层面,光谈刑事立法技术而不考虑普通民众朴素的正义观是不可能让民众同意废除死刑的。就像在中国,刘邦的约法三章流传数千年,不管哪一任当政者都不能随意地改变。
三
死刑犯人的临终关怀
我们经常在电影里看到相奉基督教的国家,在执行死刑的时候都会有牧师去给犯人祈祷。不过在日本这个国家有基督牧师来陪同就有点奇怪了。
日本并不是一个基督教占主流地位的国家,剧中的犯人也不是天主、基督教的信众。日本不是和尚的宗教居多吗,神道教这些。类似这种的情节在死刑执行的时候确实有点奇怪。
日本是实行秘密执行死刑的制度,死刑犯人的日子看起来优闲,但也不好过。
所谓秘密执行死刑,就是执行命令密而不宣。不过是执行人员还是犯人都是当天才知道消息,犯人更是只能提前一个小时知道自己将被执行死刑。犯人们经常以看守的更换、菜色的好坏来猜测自己的执行时间,每日处于不安的状态之中。
在电影里,那个黑社会的老大就曾经因为圣诞节没有到就吃到了蛋糕疑心自己马上就要被执行死刑了,向牧师大吼为什么不把他曾经另外杀过一个人的消息透露给警方。他幻想能够重新审判来拖延死刑执行的时间。
说到底,人一旦真的面临死亡,即使表现的无所谓的人也是跟烂泥一样。那个有着无比的优越感、整天秀智商的年轻人,他曾经声称自己可以替天来消灭智商低的人类,但是自己在被执行死刑的时候,连站都站不起来。
畏惧死亡,乃是人的天性。即使英雄豪杰也是一样,只不过大多数人没有机会看到他们软弱的这一幕而已!
四
这部电影实在是小成本制作。
不管怎么样,向戏中的几位老戏骨致敬。因为在本片中,没有他们的演技,电影是实在看不下去的。
舞台剧的技巧本身也是电影的表现手法之一!只不过这个更考验演员们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