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的本义虽然是指代河流,不过四川之名,并非如人们所想的那样因境内的四条江而来,而是肇源于两宋时期的行政区划名——川峡四路。对,你没看错,是“峡”,不是“陕”。汉中、安康所在的陕南地区,虽然自元代以后属于一直归属于陕西,但在地理上与以渭河平原为代表的关中,及地处黄土高原陕北,属于不同的地理单元,气候及风俗差异巨大,且长期分属不同的行政大区,故在元代以前并不能代表“陕”。川峡四路中的“川”指西川,“峡”指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
是否如此,我们可以通过四川、重庆的历史沿革来印证一下。
从巴蜀到两川在禹贡九州图中,四川、重庆及陕南地区同属梁州地,这也是他们在历史上长期从属于同一行政区域的历史渊源。
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大地分属蜀国和巴国,故又称巴蜀大地。秦惠文王后元9年(前316年),秦军出金牛道连灭巴蜀两国,设立巴郡和蜀郡,从此巴蜀大地归属中原直辖。秦朝建立后,巴郡和蜀郡为三十六郡之二。
汉初,沿袭秦制,为巴郡、蜀郡地。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除长安附近七郡之外的诸郡,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刺史部。十三个刺史部中,其中十一部采用了《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中传说的州名,梁州是其中之一,只是被更名为益州,辖巴蜀、陕南,及云贵部分区域。
汉武帝剧照
263年,魏国灭蜀,同年分割益州,以益州北部另置梁州,以加强控制。
东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最大的乱世,四川大地的归属变幻无常,经晋、宋、齐、梁四朝,期间先后有成汉、谯蜀等割据势力在此立足,历北周,最终统一于隋。
天下州郡越设越多,行政建制变得混乱不堪,四川大地也同样如此。鉴于此,隋文帝杨坚直接废郡存州,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如此一来,州的数量过多,又不得不面临汉武帝的困境,隋炀帝即位后,一度学习汉武帝,改州为郡,恢复古九州建制设立刺史部,四川大地属于梁州。
梁州、益州
唐代,再次开启行政区划改革,设立全新的一级行政单位——道,实施道州县三级制。四川大地也随之进入改名模式。
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今四川省中部隶属于剑南道,治益州(今四川成都);重庆及川东部分地区隶属于山南道,治梁州(今陕西汉中)。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天下为十五道,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四川大地大部分隶属于剑南道和山南西道,小部分隶属于山南东道。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分剑南节度使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剑南西川节度使。白居易的 《同梦得寄贺东西川二杨尚书》诗中有“两川风景同三月,千里江山属一家”句。可见至迟在唐末四川已有两川之称,且得名与江河无关。
从蜀国到川陕四路唐末,卖饼出身的西川节度使王建,先后吞并东川、山南西道节度使等地,于907年唐朝灭亡后,建立十国之一的前蜀。934年,后唐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建立后蜀,疆域与前蜀相差无几。四川大地在前、后蜀的统治之下。
乾德三年(965年),北宋大将王全斌率军攻灭后蜀,使四川大地重归统一。北宋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延续了唐朝的制度,不过将一级区划名由“道”改成了“路”。灭后蜀后,北宋在当地设立西川路,治益州(今四川成都)。
川峡四路
开宝六年(973年),析西川路东部置峡路,四川大地支持分为东西两大行政区,合称“川峡两路”。峡路因长江三峡而得名,又称峡西路,治所不在今重庆所在的渝州,而在川东另一大重镇,地当出川咽喉,被诗仙李白描绘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白帝城所在地——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
至道三年(997年),北宋定全国为15路,西川路、峡路为至道十五路之二。咸平四年(1001年),改西川路为益州路,治益州(今四川成都),析北部置利州路,治利州(今四川广元);改峡路为夔州路,治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析西部置梓州路,治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四路的管辖区域大致包括:今四川省中东部、重庆市全境、陕西汉中,湖北恩施、贵州的安顺、贵阳、遵义、铜仁等区域,及甘肃东南角。
自此,四川大地上形成了益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梓州路四路并存的行政格局,由“川峡两路”变为“川峡四路”,也称“四川路”,这是四川得名之始。
川峡四路
四路之中,夔州路是最稳定的,治所和辖境一直没变;益州路因益州在北宋中期升格为成都府,而更名为成都府路,其余未变;新设的利州路和梓州路则变化相对频繁。梓州路,因南宋时梓州升格为潼川府,更名为潼川府路,治所也在梓州、资州(今四川资阳)、遂州(今四川遂宁)、泸州(今四川泸州)间来回变动。利州路是变动最严重的,治所最初在利州,北宋后期由于军事需要治所北移到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南宋时期又分为东西两路。
四川省的设立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随即一路向西、向南狂飙,马蹄所过之处皆尽被纳入囊中。1235年,蒙古以南宋背盟实施“端平入洛”为由,出兵全面攻宋,次年蒙军分兵攻略四川大地,四川人民进行了长达43年的抵抗,直到1279年钓鱼城沦陷,元朝才并有四川。
元世祖忽必烈画像
在此期间,面对巨大的疆域,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在地方试行行省制度,即在各地建立 “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统领地方的最高政务机构,这个制度沿用至今。中统元年(1260年),在京兆府(今陕西西安)设立秦蜀行省,开创了我国省制之端。中统三年,改秦蜀行省为陜西四川行中书省,元军陆续征服的川峡四路辖地,皆划归陜西四川行中书省。
陜西四川行中书省的辖区非常大,北达鄂尔多斯高地,南至四川盆地,西抵洮水,东临黄河。包括了今天的陕西全境、四川大部、甘肃东部、宁夏南部、重庆部分地区、内蒙古部分地区等。为方便管理,早在至元十八年(1281年),就尝试过川陕分省。
四川行省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政府正式对陜西四川行中书省进行分省,以两宋的川峡四路为核心,设立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以成都为行省省会。辖境包括今四川中东部、重庆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西南角等。这是四川设省之始,也是“四川”第一次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
明清时期,四川省逐渐向西扩张,最终在清朝中后期将川西三州全部囊括了进来,形成气候四川省的大致框架。
四川省、重庆市地图
1997年,原四川省的重庆市、涪陵市、万县市、黔江地区,组建重庆直辖市。至此,形成今四川省行政区域。
由此可见,四川大地,由巴蜀到益州,再到梁益分州,再到剑南、山南,进而由两川演进为川峡四路,正式成为四川省,这个历史沿革是有迹可循的。
川西风光
至于说重庆划出后,失去川东的四川没有改名,这要从文化渊源上找。因为由“川峡四路”演变而来的四川之名,早已给巴蜀之地盖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已成为一张历史名片,就像如今与黄河脱离接触的河北依然没有更名一样,不管境内拥有几川,四川省这个名字都不会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