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选择美食时,都会纠结于到底是去名气大、价格高的餐馆,还是选择那些物美价廉的小店。
最近,我怀着这种纠结的心情亲自走访了上海的两家辣肉面馆,发现了各自不同的特色与魅力。
第一家我要带大家去的,是开在建国中路上的胖子面馆。
你别看这名字简简单单,但它的来头可不小。
店门口贴满了各种明星到访的照片,店里挂着老店的金字招牌,还有著名书法家方丈的作品。
胖子面馆的老板娘是个地道的上海阿姨,一口老浓的上海话相当亲切。
她告诉我,这“胖子面”可是注册过的正宗品牌,而这位胖子就是她的儿子,负责烧各种浇头。
我点了一份经典的“大辣烤”,里面有大肠、辣肉块和烤麸,价格不菲。
上菜时我发现,辣肉块块头很大,带着薄壳,咸甜香气十足。
大肠烧得极其软糯,跟辣肉的红油混在一起,让整碗面大放异彩。
烤麸虽然低调地铺在底下,却是量足味美,荤素搭配得恰到好处。
有意思的是,这家店坚持使用硬面条,入口有韧性,吃完一碗还有那种扎实的饱足感。
老板娘忙里忙外,还不忘和客人们聊几句上海话,让人觉得这里不仅是吃面的地方,更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阿跷面馆:居民区里的朴实味道离开繁华的市中心,我又来到大杨浦的一个居民区,这里藏着一家叫阿跷的面馆。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老板有点跷脚。
阿跷面馆的风格完全不同,这家小店看着不起眼,但人流不息,来光顾的基本都是附近的居民。
一碗辣肉面在这里只要17块钱,选荷包蛋还是酱蛋都是任君自便。
老板娘每天凌晨三点半起床,为的是烧好那些浇头,五点半准时开门营业,算是一份清晨的温暖吧。
这家店的老板娘总是亲自在厨房下面,阿姨们也是老手,做起事来麻利得很,一口苏北话听着就懂得这些人有多么地道。
这里的浇头虽简,但老上海的味道一分不少。
辣肉丁一粒粒虽小,却是入味十足,加上荷包蛋的流黄心是真叫一个过瘾。
特别是配菜的实在,洋山芋豆腐干和微酸的烤麸都有那种市井气息。
面条同样也是硬面,但口感稍微绵软一些,没有那种嚼不动的感觉。
这个小区里的光景与市中心截然不同,这里的顾客大都是熟面孔,睡眼惺忪来碗早面者有之,搓通宵麻将的也有之,一对对父女进店一并被记下各自的喜好。
总共花五十几块,吃饱喝足,还能带来一天的好心情。
胖子面馆和阿跷面馆,像是两个生活版图的缩影。
前者话题十足,气氛热烈,有明星捧场,也有老板娘热情的招呼,价格也自然不低,贵有贵的理由。
而阿跷面馆则回到了最朴实的生活原点,没有繁华的装饰,没有明星的光环,却有温馨的邻里情,一碗便宜的面,无限亲切的氛围。
印象最深的是胖子面馆的大肠,软糯到几乎入口即化,那种微妙的内脏味道和辣肉的浑然一体,仿佛能让人瞬间回到老上海。
而阿跷面馆虽然简朴,那碗17块钱的辣肉面里面体现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家常味,好比你舅妈端给你一碗热气腾腾的面,那种踏实和满足,谁吃谁知道。
上海这座城市,就像是水波纹里的涟漪,繁华与宁静交织流转。
两家辣肉面馆背后,不仅仅是味觉的碰撞,更有生活的千姿百态。
人们在胖子面馆享受名气与美味的同时,也会在阿跷面馆里寻找到久违的温暖。
不同的店,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却在一碗面里对话。
无论是哪一家,都承载了上海人对美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正如那一碗充满热量的辣肉面,不一样的味道背后,是同样对生活的热爱与认真的态度。
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或许你也能找到这样一碗辣肉面,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平凡却独特的幸福。
生活就是这样,无论如何更迭变化,总有些细碎的片段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带来温暖与力量。
这样的一碗面,或许正是我们对这座城市最深情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