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清朝初年,一场关于八旗驻防的棋局,悄悄避开了云贵两省。这个本该遍布八旗的国土,却唯独在西南角留下了一片空白。
这事儿乍一听有些不可思议,毕竟云贵在地图上看起来也是个大块头,怎么就能放心到不设一兵一卒的八旗军?
别急,咱们给这事儿翻翻底儿,你会发现,这背后藏着清廷一场深思熟虑的“算计”。
顺治年间,清军入关。八旗铁骑横扫中原,随后按部就班地往各省派驻八旗军,目的是啥?
还用问,当然是镇守地方、看住各地总督,既能防外敌入侵,也能让地方官员别太放飞自我。
云贵却成了个例外。当时的清廷,似乎对这个偏远地区“选择性忽略”。不是不注意,而是有顾虑。
要知道,刚入关那几年,云贵可是反清势力的“老巢”,南明残余政权拼死抵抗,打得天翻地覆。清廷的主要精力压根顾不上这片西南角,只能让吴三桂带着自己的部队去剿灭。
吴三桂的名字大家都熟,他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但能力确实摆在那儿云南、贵州最终被他拿下,清廷也乐得省心,直接封他个“平西王”,让他驻守边疆,算是互相留了个面子。
彼时的顺治皇帝估计也觉得,这两省有吴三桂守着,八旗军就不用操那个心了。
时间来到康熙初年,吴三桂造反,三藩之乱爆发。清廷耗费十年时间才把这场叛乱平息,云贵的控制权终于回到了朝廷手里。
按理说,这时候八旗驻军应该补上了吧?结果,康熙一拍脑门,决定还是算了。为什么?他看得很清楚,云贵这个地方,实在不值得八旗长期驻防。
要说战略地位,云贵的确没啥分量。它地处西南角,交通闭塞,和京师之间隔着好几座大山、大河,简直就是“远在天边”。
如果真有人从云贵起兵造反,别说打到京城,能不能穿过湖广、陕甘都悬。何况这些中间省份都有八旗驻防,云贵想搞事,基本没戏。
云贵这地方人少、地穷。清朝乾隆年间,全国人口突破三亿,而云南和贵州加起来才一千多万,只占全国的一个零头。
经济更是差得离谱,两个省的赋税总额甚至赶不上江南一个府的贡献。换句话说,云贵根本养不起八旗军。
八旗兵吃穿用度都得靠朝廷拨款,云贵本地连绿营军的军费都得靠四川接济,怎么供得起八旗驻防?
还有,别以为云贵没人管。清廷虽然没派八旗来,但绿营军的数量却是全国前列。云南的绿营兵力有四万多人,贵州也有三万多人。
这么多绿营军,一方面是为了震慑当地少数民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云贵的土司制度还没彻底废除,各土司手里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绿营军就成了清廷用来平衡土司权力的工具。
不过,云贵没有八旗驻防,也让地方总督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云贵总督虽然在清代总督系统里排名靠后,但在地理位置上却相对独立,基本上成了“土皇帝”。
有学者就说,云贵总督管辖的并不是大清朝最重要的地盘,却是最“轻松自在”的地方官职之一。
从顺治到乾隆,清廷对于云贵的态度,始终是“够用就好”。八旗军作为清朝的“顶配部队”,只用在战略要地,云贵显然不在这个范畴内。
这种“边缘化”的安排,说是对云贵的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清廷对整个国家资源的统筹规划。
毕竟,八旗军数量有限,清廷不可能到处撒网,云贵的低优先级,就像是一个被精心计算后的结果。
有人说,云贵两省虽然偏远,但作为西南门户,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可在清廷眼里,这些边陲小国和少数民族事务,只需绿营军就能搞定。
事实证明,清朝统治两百多年,云贵的确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或外敌入侵,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清廷的选择并非全无道理。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没有八旗驻防的云贵,反而成了清廷统治下相对安稳的地区之一。而这份安稳背后,是清廷对资源分配的精打细算,是对人力、财力的精确评估。
有人说,历史是一盘棋局,每一颗棋子都有它的位置和用途。云贵虽为边角,却也是这盘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