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平台的普及,现代社会人人都有在网络上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在此之前,虽然我们的人民警察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受到了不少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但是网上总会有一些人不理解他们的工作,甚至是恶语相加。比如在查酒驾醉驾的过程中,有的人甚至下乡到一些乡间小道上去执法,网友形容根本不像是在干工作,而是像为了完成任务或者是其他。比如在查电动车的过程中,不仅引发了大量的社会矛盾,还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个群体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然而此次,几名警察仅仅干了一件“小事”,却受到老百姓纷纷点赞,并说:这才是真正的人民警察。其实老话说得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是真心服务群众,帮助老百姓解决困难的,大家都会理解并支持。

事情是这样的,之前有网友反映某地有一些小混混,趁中学生上学和放学的时机,截住这些学生收保护费。接到这样的线索之后,几名警察就在那些小混混经常出现的地方蹲守,最终一举抓获了几名小混混,不仅让学生们能够安心上学,也让很多家长放下心来。对于人民警察来说,其实这样的事情只是他们份内的工作,但是这样的事情虽然不大,影响却非常大。因为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置,不仅会给一些学生带来心理上的阴影,更会让很多家长产生不安全感。在这样的情况下,警方迅速出动,快速解决了此事,不仅尽职尽责地维护了社会秩序,而且也圆满解决这样的不良现象,打击了一些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其实一直以来,我都建议应该分工明确。因而我对原先公安的一句口号不太感冒,就是那句“有困难找警察”。本身这句话,是为了让群众有安全感,也凸显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初心。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个口号已经被滥用了,不仅让很多基层民警疲惫不堪,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警察队伍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我记得此前不久,有一位女士上厕所没纸了,她居然也拨打报警电话,并堂而皇之的让民警帮她送纸。被拒绝之后,这位女士又连续拨打了二十余个电话,继续要求警方帮助她送纸,最后这位女士因为寻衅滋事被拘留了。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位女士错了么?很显然如果按照警方的口号来看,她并没有错,她确实遇到了困难。而警方的口号不正是“有困难找警察”么?但是事情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这个困难警察没有帮她,她自己反而因为此事被定性为寻衅滋事。

那么这样一来,我们是觉得这位女性的心理有问题,还是觉得警方的口号有问题呢?在我看来,我个人认为后者的问题要大一些。毕竟我们社会上的所有部门都是各司其职的,人民警察的职责是打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并不是谁家的保姆,更不是谁的佣人。所以既然有明确的职责使命,就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形象把过多的任务强加到自己的身上,不但不会得到老百姓的称赞,反而还会引火烧身,给自己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我记得前几年的时候,某些地方政府搞强拆的时候,也喜欢把当地派出所拉上,美其名曰:维持秩序。其实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很多老百姓对警方的立场产生了质疑,认为他们不能公正的处理事情,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另外一点,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人民警察职责泛化的现象比较明显。除了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防范、打击恐怖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管理交通、消防、危险物品等等之外。像创城啊,创卫啊,扶贫啊,甚至乡村振兴也都要参与,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但是在我看来,这就纯粹是一种不务正业的思想,所有的工作都有各自的部门,也都有对口的业务分工,本职之外的工作任务多了,自然就会影响到自己本身的工作,这是避免不了的。当然,这样的现象不仅仅是在人民警察身上出现,就连教师群体也未能幸免,都需要参加这些工作。上级美其名曰:共同治理。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滥用职权的表现。

关于警察职责泛化现象,其实是多方原因造成的。一是职责边界模糊。作为一个政法机关,很多人包括公安机关内部也长期存在法定职责与意定职责的混淆,忽视了打击职责,过多强调服务职责,导致大量非警务活动被纳入工作范围。二是资源浪费与效率下降。基层一线民警疲于应对职责外任务(如调解家庭矛盾、处理宠物纠纷),导致执法主业被挤压,甚至引发公众对警务效率的质疑。 三是权力异化。职责泛化可能使警察权突破法定边界,形成“全能型”权力惯性,增加权力滥用隐患。在我看来,人民警察当然是为人民服务的,但是这个服务是职责之内的服务,并不适宜突破职责界限,那样的话就会导致越权。也就是说,只有从根本上把一些非警务活动明令目标加入职责范围,才能够让人民警察以更加专业化的方式来维持社会秩序,来保障好广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