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目前台积电、三星已经实现了3nm工艺,而英特尔实际还是7nm工艺,至于其它的一些晶圆,有些是14nm,有些是28nm,还有60nm的。
按照正常逻辑,3nm肯定强于5nm,肯定强于7nm,数字越小,肯定越先进吧。
所以,现在一有什么芯片出来,大家就执着的去研究,它究竟是多少纳米的芯片,比如最火爆全网的麒麟9000S,很多人就一直想知道究竟,它是14nm,还是7nm,还是5nm。
但事实上,我告诉大家一个很多人并不清楚的事情,那就是自28nm工艺之后,其实芯片到底是多少纳米,并不重要了,因为都是等效法。
即14nm的芯片,严格说起来,并不是14nm,只是等效于14nm,而7nm、5nm、3nm这些工艺,都是如此,都是等效而已。
早期,所谓芯片是多少纳米,比如90nm,45nm,实际是指晶体管的栅极长度,专业词叫Gate Length。
所以晶圆厂们,不断的缩小这个栅极长度,不过后来发现栅极长度,不能无限制缩小,会导致短沟道效率,从而产生漏电,不稳定,功耗增加,发热等现象。
特别是当栅极长率,缩小到28nm之后,很难再按照之前第一代缩小30%,变成原来70%的这个摩尔定律走了。
于是晶圆厂们,开始在性能(Performance),功耗(Power),以及面积尺寸(Area)方面,进行不断优化改进。
最后就算栅极长度,并没有真正缩小30%,但只要晶体管缩小了30%,或者功耗降低了30%,或者性能提升了30%,大家都认为这是新一代的工艺。
后面这种办法,就是晶圆厂们采取的工艺命名办法,大家都要将数字命名越小越小,于是7nm、5nm、3nm、2nm等都来了。
但像栅极长度,其实很多时候,还是在原地踏步,只是晶圆厂们,改进了其它工艺,让性能提升了,功功耗降低了而已。
这里intel比较“傻”,不像三星、台积电那么会吹,明明晶体管缩小了,性能提升了,但工艺却一直没进步,在14nm这里打磨了4代,导致台积电、三星进入到5nm了,intel还在14nm。
但实际上,用晶体管密度来看的话,intel的7nm,等同于台积电的5nm,三星的3nm。但intel说它是7nm,明显就显得落后很多,吃亏了。
后来intel发现了这个问题,才将工艺改名,搞出了intel7、intel4、intel20A等等,算是正式加入台积电、三星的队伍,大家集体吹牛。
所以,其实大家真不必过于纠结,现在的芯片它到底是7nm,还是5nm,还是3nm,只是称谓罢了,就看晶圆厂们怎么去吹牛。
关键最终还是看芯片的性能、晶体管密度,芯片的功耗这些,这个才是决定芯片的三大关键标准,多少纳米,已经不是核心指标了。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