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过得真快,不光是春节一晃而过了,而且正月也快过完了,在明日便是正月二十三日了。
这一天可不简单,在民间却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也是老人们常念叨的:“初五十四二十三,外面有金不去担”,这又是啥意思?这三天怎么了呢?
初五、十四、二十三,这三天是什么日子?
关于这三天,在我国民间的传统的文化中,它们被视为一些特殊的“凶日”,也叫它“月忌日”。之前给大家介绍过杨公十三忌日,就会明白忌日,并不是祭拜逝去亲人的日子,而是特别需要忌讳的日子。
通俗一点来说,这些日子是“风水学术语”,指夏历(农历)的每个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日这三天。古人认为这三天诸事不宜,是不吉利的日子。
而关于这种说法的起源,也是有依据的。那就是古人通过观测星象,构建了每日紫白九星入中宫的理论。初一日一白入中宫,初二日二黑入中宫,初三日三碧入中宫等,而在初五日、十四日、廿三日都是五黄入中宫。然而,古人看来五黄星被视为凶星,主管灾祸和不祥,且象征君象,世俗就应该回避。
这个在古代的一些典籍也是有记载的,比如东晋道士许真人在其著作《玉匣记》中明确提及了“月忌日“这三个日子的特殊性质,并指出在这些日子里不宜进行重要的活动。
而《夜航船》中记载俗以初五、十四、廿三为月忌,盖三日乃河图数之中宫五数也,五为君象,故庶民不敢用之。
另外在清代西厓在《谈徵·事部》中也有提到,阴阳家认为这三天是五鬼下哭、飞廉小火的日子。
在这套体系中,每个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这三个日子,被认为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会带来一些不顺利或不利的影响。
当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说法缺乏科学依据,但它们却深深扎根于民间文化,成为传统习俗的一部分,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期许。
“初五十四二十三,外面有金不去担”是什么意思?
直白地理解,就是在这三个日子里,即便外面有黄金等巨大的诱惑,也不要轻易去冒险获取。
这并不是说这些日子真的会有什么妖魔鬼怪作祟,而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趋利避害的经验。
在古代,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无论是外出劳作、经商还是远行,都面临着诸多风险。
古人发现,在某些特定的时间节点,似乎更容易遭遇一些意外情况,比如天气突变、道路险阻、身体不适等。
于是,他们便将这些日子视为需要谨慎对待的特殊时期,提醒人们在这些日子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和冒险行为,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麻烦和损失。这其中蕴含着一种对自然和未知的敬畏,以及对生活的谨慎态度。
初五、十四、二十三,月忌日有啥禁忌?
在古籍《齐东野语》中也记载了:民俗以每月初五、十四、廿三日作为月忌日,凡事都要避开。
另外在《历例》中则详细记载了:月忌日注意祭祀、宴会、沐浴、整容、剃头、整手足甲、补垣、扫房子、修饰垣墙、平治道路、破屋拆墙。可见基本上是诸事不宜了。
确实根据传统来看,每个月逢月忌日,是有不少禁忌。总结起来,就是以下几个方面。
在出行方面,不宜出远门。过去交通不便,远行充满风险,人们认为在正月二十三这一天远行,可能会遭遇意外,比如道路崎岖难行、遭遇恶劣天气、途中生病等。所以,除非万不得已,一般都会选择留在家里,避免踏上未知的旅途。
在商业活动上,忌讳进行重大交易。对于商人来说,正月二十三这一天被认为不是一个适合谈生意、签合同的好日子,因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达成的交易,可能不会带来预期的收益,甚至可能会出现各种纠纷和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也讲究不进行大规模的家居改造。比如,不宜破土动工进行房屋修缮,古人认为这一天动土可能会破坏家中的风水,影响家庭的运势。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这样的日子是不宜嫁娶的。
虽然这些禁忌在现代社会看来,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缺乏科学依据来支撑其真实性,但它们作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古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所以,如果家里的老人们对这方面的文化比较重视,还是要尽量遵守的。你们说呢?
德玛仕的夏威夷雨季
廿三里
英雄本色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