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每逢乱世总会有改写历史局势的能人异士,如秦朝陈胜吴广起义、东汉末年张角起义、明朝李自成起义、清朝初建后洪秀全起义。他们不是最终的胜利者,但却推动了历史齿轮的转动。
元朝末年吏治腐败,百姓流离失所,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诞生了一个搅动风云的人物,揭开了元朝覆灭的序幕,他就是张士诚。
背水一战大败元军元朝末年,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在浙江一带,私盐贩子出身的张士诚,率领着一群同样在官盐船上做工的盐民发动了武装暴动,将盐场上的一个小吏打死,之后又抢劫了当地富户,用得来的钱财和粮食组成了一支起义军。
之后,张士诚率领起义军攻下泰州、兴化等地,又占领了高邮,然后建立起自己的政权,立国号为“大周”,自封“诚王”。
张士诚在高邮称帝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朝廷,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于是元朝政府派出丞相脱脱率领百万大军前来围攻张士诚。
兵临城下之际,张士诚万分后悔,早知道会树大招风,就不应该这么高调称王,但眼下的形势他后悔也没用,只能龟缩于高邮城不出,脱脱是铁了心要灭了张士诚,一面派兵围攻高邮,一面分兵连续攻下周围围的六合、兴化、盐城等地,以此来斩断张士诚的援军。
在脱脱的强势围攻下,张士诚也曾一度想过投降,但脱脱曾在剿灭徐州义军后,将满城军民屠杀殆尽,有了这个前车之鉴,只得硬着头皮对战,以争取一线生机。
于是,张士诚亲自率领高邮士兵作战,身先士卒,一时间高邮守军士气大涨,可尽管他率军拼死抵抗,还是敌不过元军猛烈的攻势,苦苦支撑了三个月后,张士诚眼看着就要弹尽粮绝,就在脱脱准备一鼓作气攻下高邮时,从朝廷传来了换将的诏书。
朝中政敌弹劾脱脱出征三月却一无所获,元顺帝听信谗言在关键时刻换将,新来的将领并不了解战局,导致前线军心大乱,张士诚趁机反败为胜,名扬天下。在此之前,各地的起义军都不成规模,在和元朝正规军比起来,胜算微乎其微,但张士诚在高邮大败元军的事迹鼓舞了起义军,成为了元末战局转折的关键点。
不思进取败于朱元璋此战之后,张士诚再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他目光短浅,只想偏安于一隅,在高邮城内纵情享乐,将政务全权交由自己的弟弟张士信。
曾在张士诚麾下效力的谋士中有两名名垂千古的人物,施耐庵和罗贯中。
当初两人怀揣着改天换地的大志向投奔张士诚,看中的是他出身贫苦却心存良善,能懂百姓之苦,在杭州开馆纳贤,仁心向善,有才能的人被他收入麾下,普通百姓来投名,他也会留下管人温饱。
这种行为在施耐庵和罗贯中看来,他与儒家“仁爱天下”的思想完美契合,是为明君,施耐庵和罗贯中都为张士诚尽心谋划,在攻城夺地时贡献了许多妙计。
当张士诚稳坐江浙一带后,他开始居功自傲,贪图享乐,甚至对奸佞和良臣都没有最基本的分辨,施耐庵和罗贯中多次献计都被他驳回,时间久了之后,施耐庵和罗贯中不愿再为他效力,二人隐居在江浙一带。
当朱元璋发展壮大兵临城下时,张士诚才幡然醒悟,可已经为时已晚,当时只剩下高邮一座孤城。朱元璋率军围困,斩断了他的补给,张士诚苦苦坚持几个月后,决心背水一战,可双方实力悬殊,张士诚战败,最终自尽。
远离庙堂潜心著书离开张士诚后,施耐庵为了躲避战乱,隐居在了兴化避难,之后他在兴化做起了教书先生。
以施耐庵和罗贯中二人的才华和能力,在登基为帝后完全可以转投名主继续实现自己为国为民的远大抱负,但二人却觉得朱元璋戾气太重,只知杀戮不懂仁政,于是选择潜心著书。
施耐庵和罗贯中并不是简单地同事关系,两人相识已久,施耐庵走的是传统科举老路子,29岁中举后在钱塘做官,而当时的罗贯中随父亲在钱塘一带行商,对于年少成名的施耐庵十分仰慕,拜他为师。
罗贯中虽然年少经商,但他却对商业不感兴趣,受到关汉卿、郑光祖等人的影响,十分喜欢剧作,也因此结交了不少杂剧作家,他还曾在著名学者赵宝丰的门下学习,这也为他之后创作《三国演义》打下了基础。
施耐庵隐居后,便潜心写作《水浒传》,其中很多故事情节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关,在他著书期间,罗贯中常常前去探望,之后,罗贯中开始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这让两人有了更多的机会聚在一起探讨剧作。
除了这两部传世之作,罗贯中之后又写作了《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等,而施耐庵留存于世的作品除了《水浒传》外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部诗曲。
在罗贯中的诸多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因其深刻的意义以及对当下社会的现实反映而广为流传。
之后,他又在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的基础上进行了增补加工,在很多的情节上结合了当时的时事和他个人对于史料的了解,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版本。
时至今日,《三国演义》《水浒传》与《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为四大名著,其文学性和影响力可见一斑。对于罗贯中和施耐庵来说,他们只是找了一个情绪输出口,可那字里行间的金句良言,至今仍振聋发聩,让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