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1 日,《乘风 2025》第三次公演(三公)现场突发争议:吴宣仪组凭借国风舞蹈与戏腔融合的《风月》在彩排小考中斩获第一,却在正式公演中以 668 分位列倒数第二,仅高于出现舞台事故的李艺彤组(653 分)。这一结果与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形成强烈反差,引发全网对 “黑幕” 的声浪,也将综艺评分机制与艺人权益问题推向舆论中心。
一、舞台表现与得分的 “冰火两重天”吴宣仪组的《风月》被现场观众形容为 “国风美学教科书”,曹颖的戏腔演绎与团队高难度舞蹈设计获赞 “视听盛宴”,小考时更被评委称为 “突破之作”。然而公演得分却骤降至 668 分,远低于小考表现平庸的王珞丹组(712 分)。有观众透露,表演时现场欢呼声 “震耳欲聋”,但分数揭晓后,全场爆发 “黑幕”“退票” 的怒吼。网友对比发现,该组得分与舞台完成度严重割裂,质疑节目组为制造话题刻意 “控分”,甚至怀疑是为其他选手 “铺路”。
二、评分机制不透明成矛盾核心节目组始终未公布 “乘风值” 的具体计算方式,仅称由观众投票、评委打分等 “多维度构成”,但权重分配、加分项规则等关键信息模糊不清。例如,王珞丹组因小考加分赛获得 20 分加成,而吴宣仪组未享此待遇,被指 “规则不公”。评委点评时避重就轻,对《风月》的专业细节一笔带过,仅用 “创新”“突破” 等空泛词汇敷衍,进一步激化了公众对 “暗箱操作” 的猜测。事实上,节目此前已因一公淘汰实力唱将王蓉、二公恶意剪辑引发争议,此次事件被视为 “流量至上” 逻辑的延续 —— 通过制造争议话题维持热度,而非尊重舞台本身的价值。
三、高强度工作拖垮艺人健康,行业生态遭拷问争议爆发前,吴宣仪因连续 36 小时排练于 4 月 1 日晚晕倒在彩排现场,被工作人员抱下台。工作室虽回应 “天气炎热导致体力透支”,但粉丝指出录制地云南玉溪当日气温仅 24℃,且其行程表显示近半年日均睡眠不足 5 小时,全年无休参与 7 档综艺、3 部剧集拍摄,健康早已亮红灯。这并非个例,从高以翔猝死到孟美岐脚伤坚持表演,娱乐圈 “带病工作” 现象频发,暴露出节目组为压缩成本、赶制内容而过度消耗艺人的行业潜规则。吴宣仪的晕倒,成为压垮观众对综艺信任的 “最后一根稻草”。
四、舆论沸腾:观众用行动对抗 “剧本综艺”“全场大喊黑幕” 词条迅速登顶微博热搜,阅读量破亿,现场无修音版《风月》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超千万,网友自发用数据证明舞台实力。不少观众呼吁 “让舞台回归实力说话”,质疑节目组依赖 AI 算法定制 “爆款剧本”,却忽视了真实情感表达的核心魅力。截至 4 月 2 日,节目组仍未正面回应评分争议,仅通过工作室安抚粉丝,被批 “傲慢”。有媒体指出,若将争议归咎于 “剧本需要”,无疑会进一步透支国产综艺的公信力。
五、反思:流量博弈下的公平失守与行业转型此次事件本质上是 “数据至上” 与 “艺术初心” 的冲突。当节目组沉迷于制造话题、操控赛果,却忘记舞台的灵魂在于真诚与热爱,最终只会陷入 “用争议换流量,用流量毁口碑” 的恶性循环。吴宣仪组的遭遇,既是评分机制不透明的结果,也是行业对艺人权益保护缺失的缩影。观众的愤怒,不仅是为某一组的不公,更是对整个综艺生态 “虚假繁荣” 的反抗 —— 他们拒绝被算法和剧本操控,渴望看到真正尊重努力、尊重审美的舞台。
《乘风 2025》的 “黑幕” 争议,为行业敲响了警钟:当流量逻辑凌驾于公平之上,当艺人健康成为 “敬业人设” 的牺牲品,这样的综艺终将被观众抛弃。唯有回归内容本质,建立透明规则,尊重每一份舞台上的真诚,才能让 “乘风” 真正成为展现女性力量的舞台,而非资本游戏的棋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