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嘛,不就是把种子撒下去,浇浇水,等着秋天收成吗?
天天往田里跑,能看出啥名堂?
”村头老李头,抽着旱烟,斜眼看着邻居张大爷,一脸的不屑。
张大爷也不恼,笑呵呵地回一句:“嘿,老李,你这话说了几十年了,年年收成比我少一截,咋就没长点记性?
”
这话说得老李头有点挂不住脸,嘟囔一句:“今年准比你好!
”
其实,这就是很多农民的真实写照:凭经验,靠天吃饭,懒得下田细看。
但种玉米,真不是那么简单!
想高产,想稳赚,就得像“查户口”一样,隔三差五下田转转,门道可深着呢!
玉米为啥要下田看?
为啥要下田看?
不是没事找事,而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玉米在田里一天天长大,就像孩子一样,需要我们细心呵护。
不下田,你咋知道它有没有生病?
有没有缺营养?
有没有被虫子咬?
就像张大爷说的,他家的玉米,隔几天就去田里溜达一圈。
看看叶子颜色,摸摸茎秆粗细,瞅瞅有没有虫眼。
别小看这些“土”办法,往往能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大损失。
反观老李头,一年到头下不了几次田,等到玉米都蔫了,才着急忙慌地找农药,结果往往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产量自然上不去。
所以说,下田看玉米,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提高产量,增加收入的关键一步。
这就像医生给病人“望闻问切”,只有亲眼看到,才能对症下药。
玉米田里,看啥?
那么,下田“查户口”,到底看啥呢?
可不是随便看看就行的,得掌握几个要点:
说白了,就像医生体检一样,量身高、测体重、看脸色、听心跳,每一步都有讲究。
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隐藏的问题。
玉米生病了?
咋办!
发现了问题,就要及时解决。
玉米和人一样,也会生病,也会缺营养。
比如,发现叶片发黄,可能是缺肥了,赶紧追肥;发现有虫眼,可能是虫害,赶紧打药;发现干旱,赶紧浇水。
张大爷就遇到过这样的事。
去年夏天,连续高温,他发现玉米叶片开始卷曲,颜色也有些发黄。
他赶紧请教了农技专家,专家告诉他,这是典型的旱情,要及时浇水。
张大爷二话不说,立马组织人手,连夜浇水,总算保住了玉米,没让产量受到太大影响。
老李头呢?
看到玉米叶子卷曲,以为是正常的,没当回事。
结果,几天后,玉米大面积枯萎,损失惨重。
这就是差距!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何时下田?
下田看玉米,也要讲究时间。
什么时候去最好呢?
一般来说,清晨或者傍晚比较好。
此时的温度适宜,不用担心会被太阳直射,也不会像中午那样让人感到焦躁。
此外,还要考虑天气因素。
大风天气或者雨天可能造成玉米吹倒或者叶片带水珠,这种情况会误以为降水不足,所以应选择雨后或大风刮过后再去查看。
至于霜冻天气,如果早晚结霜可能造成玉米受冻,所以要及时查看,但如果出现白露那就说明已经晚了,要特别注意存储防止掉粒。
就像医生看病,也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才能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
老李头听了张大爷的一番话,若有所思,掐灭了烟头,嘀咕道:“看来,这下田看玉米,还真不是瞎溜达啊!
”
其实,种地和做人一样,都得用心。
不能光凭经验,更不能偷懒。
只有勤劳付出,才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