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种菜,要我说,那可真是农民伯伯的“摇钱树”!
但要问一年下来能“摇”多少,嘿,这事儿可真不好一口咬定。
有人说能挣个十几万,也有人说搞不好还赔钱呢!
这中间的道道,咱今天就好好唠唠。
种啥菜,才最挣钱?
都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这大棚里种菜,那可不是随便撒点种子就行的。
就拿文章里说的老王家来说吧,一亩多的大棚,一年三茬,听着挺热闹,可种的啥,那可大有讲究。
第一茬,黄瓜。
这玩意儿夏天卖得火,清脆爽口,谁都爱来一盘凉拌黄瓜。
老王家想着赶个早市,春天就种上了,盼着七月份能大丰收。
可谁知道,七月份正是黄瓜扎堆上市的时候,供大于求,价格“噌噌噌”就往下掉。
辛辛苦苦忙活一场,一年到头算下来,靠黄瓜大棚每年收入也就8万元左右,再扣掉四五万的成本,一年也就挣个三万左右。
第二茬,豆角。
这豆角也是家常菜,营养也好,老王想着这玩意儿好伺候,五月份种下去,七月份就能卖。
可这豆角啊,价格比黄瓜还便宜,一茬下来,总收益才3万元左右,除草、浇水啥的,算下来很可能赔本,只能自己家里吃。
第三茬,萝卜。
萝卜这玩意儿,一年四季都卖得动,尤其是秋冬季节,炖萝卜排骨汤,那叫一个美!
老王想着,这萝卜总能挣点钱吧?
可谁知道,到了年底,家家户户都吃萝卜,价格也上不去,一茬下来,收益才6000元。
更惨的是,老王家那边暖和,冬天不下雪,家家户户都有地,自己种的萝卜都吃不完,老王家的萝卜最后只能烂在地里。
这么一算下来,老王家这大棚,一年到头,真没挣到几个钱。
那问题来了,同样是大棚,同样是种菜,为啥人家就能挣钱,老王家就只能“喝西北风”呢?
大棚咋能多赚钱?
其实啊,这大棚种菜,最忌讳的就是“一棵树上吊死”。
老王家就是个例子,一年三茬,都盯着那几种常见的蔬菜,结果呢?
市场行情一不好,立马就傻眼了。
人家说,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大棚种菜也是一样,不能光指望着一种蔬菜。
可以尝试其他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农作物进行混种,这样才能适应市场变化,降低市场风险。
比如,可以种一些特色蔬菜,或者是一些应季的水果,错开上市高峰期,就能卖个好价钱。
再说了,现在都啥年代了,光靠老一套的种植方法,那肯定不行。
要引进新品种,也要尝试高效农业经营,将传统农业改良,让土地做到最大化利用。
比如,可以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或者是一些智能化的管理系统,提高产量和质量,就能增加收益。
除了种菜,还可以搞一些其他的“副业”。
比如,可以搞一些采摘园,让游客来体验采摘的乐趣,或者是在大棚里养一些鸡鸭鹅,增加一些额外的收入。
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情况,在适当时候调整自身需求产品,提升销售能力,使效益最大。
说白了,就是要知道老百姓喜欢吃啥,需要啥,这样才能种啥卖啥,才能真正挣到钱。
一年三茬菜,血亏?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照你这么说,老王家一年三茬菜,岂不是白忙活一场?
”
话也不能这么说。
老王家虽然没挣到多少钱,但也学到了不少经验教训。
最起码,他知道了种菜不能光凭感觉,要看市场,要看行情。
而且,老王家也意识到了,光靠自己单打独斗,那是肯定不行的。
得抱团取暖,得加入合作社。
组建蔬菜销售合作社,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蔬菜资源,通过向外宣传和推广,提高知名度,争取买家主动上门,增加销售量,并提高议价能力,以稳定价格抵抗市场风险。
说白了,就是大家一起种,一起卖,这样才能形成规模效应,才能有更大的议价权,才能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光靠传统的销售渠道,那肯定不行。
要发展线上销售渠道,将当地特色和优势农产品推向更广泛的市场,不仅能够降低传统经营方式中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也能够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获得更多顾客和销售机会。
老王家也开始尝试在网上卖菜,虽然一开始不太顺利,但慢慢地也摸索出了一些门道。
现在,老王家的菜,不仅卖到了附近的城市,还卖到了外省,收入也比以前多了不少。
种地还有这门道!
其实啊,这大棚种菜,说白了就是一门生意。
既然是生意,那就得讲究经营,讲究策略。
不能光埋头苦干,还得抬头看路。
现在农村有很多的荒地,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将多余出来的荒地租给别人种地进行盈利,那么成为大户进行农业作物生产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方法,会远比光靠自己家庭剩余空闲时间进行经营要好很多。
这年头,种地也得有文化,也得懂技术。
要不然,就算给你再好的土地,再好的种子,你也挣不到钱。
有人说,农业是夕阳产业,没啥前途。
我看不见得。
只要你肯动脑筋,肯学习,肯创新,农业一样可以成为朝阳产业。
你看那些搞生态农业的,搞休闲农业的,搞观光农业的,哪个不是挣得盆满钵满?
所以说,这大棚种菜,一年能挣多少钱,关键还得看你怎么种,怎么经营。
只要你用心去做,肯下功夫,一年挣个十几万,甚至几十万,那都不是事儿!
别忘了,农业的根本是土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我们要珍惜每一寸土地,用科技和智慧,让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让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