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毕节这本书丨蕴含人生百味的威宁火腿

觅节节节 2024-12-17 01:41:27

本期书目| 《风物毕节》

威宁火腿切片

毕节手造丨

威宁火腿

每逢赶集日,在威宁县小海镇松山村火腿交易市场,操着云南、四川、广西等口音的商贩们络绎不绝,忙着采购威宁火腿。每个商家的店铺里或摊位前,都无一例外地摆满了一只只皮色亮黄、卖相诱人的火腿。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乡村火腿交易市场,集中了威宁近八成的火腿交易,单日火腿成交量达30吨以上。这些形似琵琶的火腿,为当地群众演绎了一曲曲发家致富的乐章!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初年起,生活在威宁的老百姓就有制作火腿贮存食用的习俗。《威宁县志》记载,奢香以荞为皮,以火腿为馅,制作精美香甜的荞酥待客并上贡。好火腿源自好原料。威宁广袤的高原大地、丰富的牧草资源,为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群众素有“赶山放牧”的习俗,将牛、羊、猪等撵上山放养。其中有一种叫“可乐猪”的本地猪种,体质结实,后腿发达,肉质优良,肉味鲜美,是制作腊肉和火腿的优质材料。威宁县生猪存栏常年保持在110万头左右,年产猪肉1.7万吨。13家火腿加工企业年产火腿6000吨,储量2200吨。

成熟的威宁火腿形似琵琶,肉质棕红,皮薄肉厚,肥瘦适中;切开后,断面色泽鲜艳,瘦肉呈鲜红色或红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头略显桃红,似血气尚在滋润,久食而不腻。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威宁火腿制作遵循古法,技艺主要包括鲜腿修割定型、上盐腌制、堆码翻压、洗晒整形、上挂风干、发酵管理等6道工序,全靠人工完成。

鲜腿毛料以7至15公斤为宜,根据猪腿的大小形状进行修割。9至15公斤的修成琵琶形,7至9公斤的修成柳叶形。腌制时将肉面朝下皮面朝上,均匀撒上一层盐。从蹄壳开始,逆毛孔向上,用力揉搓皮层,使皮层湿润或盐与水呈糊状。第一次上盐结束后,每间隔几天还要如此上第二、第三次盐。然后,把上好盐的腌腿置于干燥冷凉的室内,反复堆码存放半个月排尽瘀血后,再洗晒整形上挂,并观察和调控发酵环境,使其慢慢成形成品。

另一种制作方法是,将腌制后的猪腿倒挂,风干水汽,在火坑上用湿松枝、柏枝、酥麻秆、橘子皮、花生壳等进行熏烤,如此熏制的火腿一般可存放五六年,不流油,不变味,而且腊味更加浓郁香美。

匠心出珍品。2016年,火腿传统制作技艺被列为毕节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威宁火腿”正式通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核准注册,成为当地特优农产品的亮丽名片。2024年4月,威宁火腿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在威宁,火腿已成为一种乡愁记忆和致富门路,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传承和发扬“威宁火腿”的制作技艺。2006年,威宁人还研发了可以生吃的“太给”火腿品牌。“太给”火腿经过90天的温和排水、6个月的氨基酸转化为游离氨基酸、24个月至48个月的自然窖藏发酵,最终成就了一只盐发酵即食火腿,获得“贵州省十大优质特色畜产品”称号。

火腿美味,也蕴含人生百味。

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威宁火腿,交织了威宁人的生活变化:日子越来越温暖,富足而有滋有味!

来源:磅礴乌蒙系列丛书之《风物毕节》

编辑:罗红叶 责 编:郑艳洁

编审:谭 虎 总监制:施 毅

毕节发布投稿邮箱:bjrbxbj@bjrb.cn

看完点亮下方

“赞”和

分享给更多人知道

0 阅读:0
觅节节节

觅节节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