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和廉颇下场令人唏嘘,怪不得历史老师也不愿说

深海幽歌 2025-01-15 13:59:07

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和廉颇下场令人唏嘘,怪不得历史老师也不愿说

名相功臣显赫赵国兴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这场改变赵国命运的战役,不仅让四十五万降卒惨遭白起坑杀,更是让两位赵国功臣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曾经的"完璧归赵"、"渑池让位",让蔺相如名震天下;"负荆请罪"的美谈,让廉颇成为千古佳话。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长平之战后,这对被传颂为"将相和"佳话的功臣,却迎来了令人唏嘘的结局。一个卧病在床,老泪纵横;一个辗转他国,郁郁不得志。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战国时期,赵国在七雄之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地理位置正处于中原腹地。赵国继承了晋国的军事传统,拥有强大的骑兵和步兵,军事实力在战国诸侯中首屈一指。

在赵惠文王统治期间,赵国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时期,这与两位杰出的功臣密不可分。这两位功臣就是能文的蔺相如和善武的廉颇,他们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蔺相如原本只是赵国的一个小吏,因为才智过人被选为献璧使者。当时,秦昭王以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凭借机智勇敢,在危急关头保护和氏璧安全回到赵国,完成了著名的"完璧归赵"。

这一外交壮举让蔺相如声名鹊起,赵惠文王重用他为上卿。后来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更是以非凡的胆识和谋略,在外交场合力挫秦王,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廉颇则是赵国的一代名将,曾多次率军击退强敌。他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和军事才能,为赵国赢得了诸多战事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两位功臣之间并非一开始就其乐融融。廉颇因为军功显赫,对蔺相如后来居上位列上卿十分不满。他常常在朝堂上以轻蔑的态度对待蔺相如,甚至扬言要当街羞辱他。

蔺相如对此却表现出非凡的胸襟和智慧。他多次避让廉颇,并向左右解释说:"我与廉将军都是国之重臣,若因个人恩怨发生冲突,必会被敌国笑话,这对赵国不利。"

廉颇得知此事后,深受感动。他赤着上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府上请罪。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负荆请罪"故事,由此开创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

两位功臣的携手合作,让赵国在军事和外交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赵国在这一时期,不仅在外交场合能与强秦分庭抗礼,在军事上也能有效遏制秦国的东进步伐。

(文章结束)

长平战役兵败山倒时

战国末期,秦国的"远交近攻"战略逐渐显露锋芒,通过一系列战役蚕食山东诸国的土地。在三十年间,秦国通过伊阙之战击败楚国,鄢陵之战打退魏国,华阳之战击溃韩国,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实力。

夹在秦赵两国之间的韩国率先感受到亡国危机,为求自保,韩王派使者向秦国求和。韩国提出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这块战略要地的归属立即引发了秦赵两国的争夺。

上党郡的第二任太守冯亭不愿意让土地落入秦国之手,主动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这一举动激怒了秦国,秦昭襄王决定发动对赵国的战争。

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派遣大将王龁率军向长平进发。赵国派出老将廉颇率军迎战,廉颇凭借地势优势,在泫氏附近驻扎大军。

廉颇设置了三道防线来应对秦军的进攻。第一道空仓岭防线由高平关作为支撑,两侧设有鄣城与光狼城形成犄角之势,为军队提供后勤补给。

第二道丹水防线和第三道百里石长城防线更是固若金汤。这三道防线的设置,让秦军即使攻破其中一道也要付出惨重代价。

战事初期,赵军仅在玉溪关遭遇小挫。赵孝成王却因此惊慌失措,派出使臣前往秦国议和。秦国相国范雎虚与委蛇,一面答应议和,一面让秦军加紧进攻。

赵国的议和举动让山东诸国对其失去信任。当秦军攻下高平关和两鄣城时,诸国竟无一国派兵援助,赵国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

在这危急时刻,赵孝成王又犯下一个致命错误。秦国故意放出白起生病的假消息,换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统军。赵孝成王轻信此计,将廉颇撤换,任命赵括为主帅。

赵括上任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防御战略。他将大军移至永禄河两岸,准备与秦军决战。秦国得知消息后,立即让白起重新挂帅。

白起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让秦军佯装败退。赵括率军强渡丹水追击秦军,一路攻城掠地。白起则派遣两万五千人的精锐部队,绕到赵军后方,切断了他们的补给线。

在这样的军事态势下,白起又指挥一支部队打通了泫氏到姑关的通道,与切断补给线的部队会合。这一战术成功地将赵军分割成两部分。

随后白起率军对被分割的赵军发起猛烈进攻,赵军伤亡惨重。虽然赵括率部分军队突围成功,但很快又被秦军围困在韩王山一带的狭小区域内。

(文章结束)

赵国将相晚景凄凉时

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的军事实力遭受重创,元气大伤。这场惨败不仅让四十五万赵军将士丧生,更让赵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就在赵国境内弥漫着悲伤氛围的时候,蔺相如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年迈的他已经无力再为国效力,只能卧病在床。

当蔺相如得知长平战败的消息时,他呕出一口鲜血,从此病情更加严重。他对赵国命运的担忧,对战死将士的痛惜,化作了一声声叹息。

在赵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蔺相如,就这样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世。关于他的最后时刻,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仿佛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外交家,就这样悄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而另一位功臣廉颇的结局同样令人扼腕。在被赵孝成王罢免主帅之职后,他选择在长平一带隐居。每天面对着那片曾经战火纷飞的土地,默默守望。

然而命运给廉颇开了一个玩笑。就在赵国最困难的时候,北方的燕国突然对赵国发起进攻。在无将可用的情况下,赵孝成王不得不再次启用老将廉颇。

面对燕国的来犯,廉颇依然采用他最擅长的战术:坚壁清野,以逸待劳。这个屡试不爽的战术再次奏效,燕军在消耗战中逐渐失去优势。

廉颇抓住战机,率军出击,一举击退了燕国的进攻。这一战,让年迈的廉颇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然而好景不长,赵孝成王驾崩后,新君赵悼襄王对廉颇产生了猜忌之心。在朝廷的压力下,功勋卓著的老将不得不离开故土,投奔燕国。

在燕国的日子里,廉颇始终惦记着赵国。后来赵悼襄王派遣宦官郭开出使燕国,想请廉颇回国。郭开却用轻蔑的态度对待这位老将,激怒了廉颇。

从此以后,廉颇再也没有回到赵国。这位曾经威震天下的名将,最终在楚国的寿春客死他乡。临终前,他依然念念不忘为赵国效力。

从"将相和"的美谈,到两位功臣的悲凉结局,这段历史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启示。在权力更迭的漩涡中,就连赵国最忠诚的两位功臣,也难逃被弃用的命运。

(文章结束)

将相功名成过眼云

长平战役的结果,不仅改变了两位功臣的命运,更深刻影响了赵国的国运。赵国在这场战役中失去了最精锐的部队,军事力量一落千丈。

赵国的衰落给周边诸国带来了可趁之机,特别是实力强大的燕国。燕国觊觎赵国的领土已久,这时正好趁虚而入。

在这危急时刻,赵孝成王不得不再次启用廉颇。这位曾经的名将用他一贯的战术击退了燕国的进攻,为赵国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机。

然而赵国的统治者并未从长平之战吸取教训。在赵孝成王之后,赵悼襄王继位,他对廉颇的态度更加反复无常。

新君登基之初,廉颇本想继续为赵国效力。但朝中小人的进谗言和赵悼襄王的猜忌,让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不得不离开故土。

廉颇的离去,标志着赵国彻底失去了最后一位能够抗衡秦国的名将。从此赵国在军事上再无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将领。

在廉颇离开赵国后,赵悼襄王很快就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面对外敌的威胁,赵国急需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

赵悼襄王派遣郭开出使燕国,试图请回廉颇。但郭开在面见廉颇时,不仅没有表达应有的敬意,反而用轻蔑的语气对待这位老将。

廉颇面对郭开的无礼,只说了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话包含了太多的无奈和辛酸,也道出了一代名将的落寞。

郭开回到赵国后,向赵悼襄王歪曲事实,说廉颇年事已高,连吃饭都成问题。这番话彻底断送了廉颇重返赵国的机会。

而此时的蔺相如,早已在长平之战后郁郁而终。这位曾经的外交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目睹了赵国的衰落,却无力回天。

两位功臣的结局,反映出了战国时期君主的短视。他们宁可让有才能的大臣流落他乡,也不愿意容忍功高盖主的将相。

这种态度最终加速了赵国的灭亡。失去了廉颇和蔺相如这样的人才,赵国在强秦的进攻下逐渐失去抵抗能力。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年被传颂的"将相和"美谈,最终化作了两位功臣凄凉的结局。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赵国的悲剧。

(文章结束)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