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堂与罗炳辉两位革命者同为起义将领,都曾做过红军的军团长,也都是英年早逝,但罗炳辉在上世纪末被官方列为了36位军事家之一,而董振堂却遗憾落选,引起了后世人们的纷纷议论与不解,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董振堂
在说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军事家。
军事家与画家、作家、歌唱家等等称号一样,是一种荣誉称号,并无具体量化指标,一个人只要在某一领域内有所成就,人们就会泛指其为某某家。
在某度的词条上关于军事家是这样定义的:军事家,是指那些具有对军事活动实施正确指引或是擅长具体负责军事行动的实施的人。
按此定义,可以将军事家分为两类:战略家与战术家。说白了也就是理论家与实践家,二者只占其一均可以称作军事家。
而在网上很多军迷的眼里,军事家应该是既有兵法理论,又有军事实践能力。倘若是这样理解的话,就是古今中外都算上,也没有多少个。
若是将这个标准套用到那份36人名单中,真正担得起军事家三个字的人也不会超过五个。
因此,首先可以确定,36人的评选是按照某度那个词条的定义来实施的,二者具其一即可。
客观上讲,80年代的这次军事家评选比起1955年的那次军衔授予来讲,并不那么细致与严格。
因为毕竟它是一种荣誉称号,不是职称、职级、待遇评定,是官方对一部分人在评衔的基础上的二次追认。
但这次评选,是经过了军事科学院与总政牵头的多个权威部门历经漫长过程的考核与论证,它是有入选的标准的:
1.早年在讲武堂、黄埔军校或在外国学习军事;有较长的军事斗争经历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并在大革命时期曾带兵打仗,或参与领导革命武装起义,或领导创建红军,或率国民党军起义有重大贡献者。
2.在革命战争时期,组织指挥过重要战役,有显著战绩,并长期担任军队高级领导职务,即先后任红军时期师、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旅(二级军区)和新四军师(支队)、解放军战争时期军(纵队)的正职以上领导职务者。
3.在我军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中作出重要贡献,并在红军时期担任过团以上职务,建国后担任过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委委员以上职务的中央军委领导人。
这三条标准,充分吸纳了党史军史学界众多专家学者的意见,涵盖了我军人物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具有鲜明的我军特色。
而在具体操作时,除了考虑资历、军功、职务以外,也或多或少考虑到平衡以及名额限制,不可避免地会割舍掉若干,因此,符合条件的将领未必就都能够入选。
附36人军事家名单如下: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叶挺、杨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权、彭雪枫、罗炳辉、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 、林彪。
那么,作为宁都起义领导人之一、曾任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因何未能入选?他到底差在哪儿?我们下面来详细分析一番。
罗炳辉
36位军事家的评选是发生在上个世纪末的事情,已然尘埃落定了,也都盖棺定论了,在名额不可能再增加的情况下,我们换一种思路,用排除法来分析一下,董振堂能不能把上述的某位替换掉呢?
首先,毛、周、邓、杨、李五位领袖或高级领导人以及十大元帅、十大将,都长期在军事领域深耕多年,成就巨大,他们是董振堂不可替换的,所以我们先将他们排除掉。
其次,在剩下的建国前牺牲的十一位高级将领中,叶挺、方志敏、黄公略这样的帅级人物,董振堂自然是比不过;而刘志丹,这位陕北红军创始人,准帅级的人物拿掉也不合适吧?
那么,就剩下了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权、彭雪枫、罗炳辉七位烈士了。他们中除了罗炳辉外,其余六人均是在大革命时期就入了党。
七位中,除了左权、彭雪枫、罗炳辉以外的五位又都参加了三大起义或军队根据地建设,在军队初创时期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左权与彭雪枫两人,我们刚在上文《左权与彭雪枫相比,谁更有资格入选大将?》中有所表述,他们后期都在红军与抗战时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所以,董振堂能够比一比的也只有罗炳辉了。我们文章一开头就说了,二人经历非常相似,我们下面重点将二人来比一比,看看董振堂能否取代罗炳辉。
01 早期资历
董振堂,1895年出生于河北省新河县,1923年从著名的保定军校毕业后,加入了冯玉祥的西北军。短短五年时间,他便从一名见习排长升任师长,后又兼洛阳警备司令。
由于冯玉祥思想开明,西北军中有不少我党党员活动的踪迹,董振堂很早就埋下了一颗共产主义的种子。
冯玉祥在中原大战战败后,西北军被老蒋收编,董振堂也成了国军26路军25师73旅的旅长。
老蒋不拿这些非嫡系当回事,26路军被派往了江西当“炮灰”剿共,加之26路军北方人居多,思乡心切,内心的不满终于爆发。
1931年12月14日,董振堂与赵博生、季振同等率领国民党26路军官兵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宣布加入红军。
他们带来了1.7万余官兵,1个军部、2个师部、6个旅部、11个整团、两万多件轻重武器、8部电台以及大批装备物资……中央苏区主力红军从人数到装备,得到了极大加强。
1932年4月,董振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而罗炳辉是1897年生人,出生地是云南彝良,他于1915年入滇军当兵,参加过讨袁护国战争,官至营长。后来也参加过北伐战争,升为团长。
1929年7月,罗炳辉秘密加入了共产党,然后指挥以吉安为中心的赣西数县进行了武装起义。
从早期经历来看,董振堂与罗炳辉都是从旧军队起义过来的,此时的红军已经过了艰难的初创时期。
因此,二人的起义与前几年的三大起义以及其他重要起义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二人的地位也不会超过早期起义的那些领导人。
举个不恰当的比喻,二人就好比是在公司发展期加入的股东,在地位上是远远不及创业期间的那些股东,这是天然的客观存在。
而在二人的比较中,罗炳辉入党时间与加入红军的时间要比董振堂早两年多点,即便计算在旧军队的那个阶段,罗炳辉也是比董振堂要强一点。
因此,董振堂在早期资历上不及罗炳辉。
02 红军时代
董振堂等人的起义部队加入红军后,被改编成为第五军团,季振同任总指挥,董振堂任副总指挥。
此后,由于季振同主动提出远赴苏联学习(尚未出发即被误定为反革命判处死刑,经毛泽东与项英干涉改判监禁十年,长征前夕被错杀),董振堂接任其成为了红五军团的军团长。
在红军攻占赣州的战斗中,红五军团作为总预备队参加首战,董振堂的大刀队在主力被围困的万分危急之时闪亮登场,成功对敌人进行了反包围。
之后,董振堂率领五军团参与了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黄狮渡等战役,以及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战斗,硬撼强敌,从不退缩。
在长征途中,红5军团始终担任部队后卫,血战湘江,四渡赤水,翻雪山,过草地......被誉为“铁流后卫”。
这个任务很是吃亏,面对敌人的追兵,他们只能且战且退,战斗中很难缴获足够的战利品。
尤其是粮食,先头部队把能搞到的粮食都买光了,作为后卫的红五军团,战士们就只能饿肚子。而伤员,只能留给沿途的乡亲们照料,在那样的环境中,受伤就意味着牺牲。
在最为惨烈的湘江之战中,为了保证红军主力安全渡江,红五军团坚守三天三夜。
所属34师师长陈树湘受伤昏迷后被俘,醒来后毅然拉出肠子扯断自尽,包括师政委陈翠林在内的五千多名战士,除团长韩伟等三人成功突围外,全部阵亡,该师被后世誉为“绝命后卫师”。
在随后的金沙江阻击战中,为掩护兄弟部队过江,五军团5000将士坚守九天九夜成功拖住了万余名敌军。
1936年10月,董振堂的五军随红四方面军西征,在数十倍马家军的进攻下,董振堂奉命死守高台,率军浴血奋战9昼夜。
最后时刻,董振堂在左腿负伤的情况下,依然指挥战斗,誓与高台共存亡,率领十余名战士在高台城东南角抵抗到最后壮烈牺牲
罗炳辉在率部起义后,先是被任命为红军江西独立第五团团长。
之后,他同红军将士一道打下万安,歼灭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唐云山部,转战湘赣,对赣西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立了大功。
罗炳辉先后担任过红十二军的代理军长、军长,后又被任命为红九军团军团长。
红九军团参加过第五次反围剿,护送过抗日先遣队的红七军团过闽江。在1934年9月30日就先于主力部队出发,迈出红军长征第一步,但是他们却最后一个结束长征。
从1934年9月30日到1936年10月22日,红九军团先后跟随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三爬雪山、三过草地。
他们是唯一走完闽、赣、粤、湘、桂、黔、滇、川、康、甘、宁十一个省的红军,总里程高达3万7千里,是所有红军当中走最多的。
在长征途中,红九军团与红五军团任务类似,是作为机动部队,他们主要担负红一军团的侧翼防护。
他们连续突破四道封锁线,掩护主力南渡乌江,自己却被隔绝在乌江北岸独立作战;在完成掩护主力渡过金沙江的任务,准备自己过河时,却没了船只,只得强攻盐场,夺来船只成功渡江。
九军团在长征中时东时西,时南时北,飘忽不定,让跟在后面围追堵截的敌人根本摸不着头脑。
他们不仅起到迷惑敌人、配合中央红军主力行动的目的,同时也大大鼓舞了其他几个军团的广大指战员。周总理也曾亲切称誉红九军团是长征中的“战略骑兵”。
从上面可以看出,在红军时代特别是长征途中,董振堂与罗炳辉作为“偏师”,都出色完成了战略任务,有力配合了红军主力行动。
在职务上,二人同为军团长,但罗炳辉的九军团成军于1933年,晚于1931年成立的五军团。但罗炳辉至始至终都是军团长,是核心,而董振堂的军团长职务是接任季振同的。
另外,罗炳辉的九军团留有余脉,最后被编为了红军第三十二军,加入红军援西军序列。而董振堂的红五军团则全军覆没,这不能不说既是一种光荣,也是一种遗憾。
可以说,在红军时代,二人都表现出色,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罗炳辉
综合董振堂未牺牲前两人可以比较的期间来看,早期罗炳辉要胜出,红军时代二人持平,这样比较下来,董振堂要略比罗炳辉逊色一点。
我们不得不说还有一点就是,在董振堂1937年壮烈牺牲后,罗炳辉此后又经历了抗战的全过程与短暂的解放战争。
抗战期间,他先后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第五支队司令员、江北指挥部副指挥等职。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罗炳辉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
在解放战争开始后,罗炳辉担任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兼新四军第二副军长,指挥了生前最后也是最辉煌一战~枣庄战役,此战歼灭国民党军3万多人。
而后,罗炳辉就因脑溢血突发病逝,享年49岁,他是我军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军。
罗炳辉比董振堂多活了9年时间,从军事艺术的发挥上,罗炳辉也比董振堂多了充分的展示时间与空间。
他发明了“麻雀战”、“跳梁阵”、“火烧野牛”、“四两拨千斤”、“梅花桩”等游击战术,特别是“梅花桩”,他运用一套诱敌、迷敌、扰敌、奇袭、反击、歼灭等游击术对付日军,杀得鬼子晕头转向,成果斐然。
他还先后撰写了《淮宝战役的战术问题》、《指挥员熟用手册》、《碉堡作战》等军事小册子。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入选36位军事家这件事情上,罗炳辉要比董振堂更优先一些。
(完)
刘主席应该也是
还有那么多,卢德铭 伍中豪 蒋先云 寻淮州……
吴焕先太可惜了!完全可以名列36军事家的